今日頭條
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相對西醫來說,中醫離我們的生活最近,也最為密切!
人人都知道,如果風寒感冒,熬點“生姜紅糖湯”喝一喝,蓋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覺后就神清氣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實,生姜、紅糖、大蒜、蔥白都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中藥。我們在吃生姜的時候,感覺味道溫辣,屬于“溫熱”型的中藥。
而“薄荷”則感覺有些涼絲絲,其實,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藥,屬于““寒涼”型的中藥。
中醫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發熱屬于熱癥,就用“寒涼”型中藥,讓人體恢復正常值;如果你發冷屬于寒癥,就用”溫熱“型中藥(比如生姜),讓人體恢復正常值,從而恢復健康。
以上,只是最簡單的分類方法,也就是說,把疾病和中藥只分為了兩類:熱型、寒型。
事實上,中醫的分類更加細密些,一般分成五類:風、熱、濕、燥、寒。--這種分法實際上是”五行“的體現。
春天容易起“風”;夏天(火月)就會炎“熱”;長夏淫雨霏霏產生“濕”氣;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會“寒”。
下面,我們就說說日常生活中常見或者時常聽說的中藥:
祛風藥:能讓“風”型的疾病發散。
生姜;薄荷(偏寒);菊花--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你可能沒想到吧,吃個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夠達到“發散”病邪的作用。
祛熱藥:能夠驅除“熱性疾病”。
大家都會記得,在非典期間,為了防止發燒癥狀的非典,一時間,板蘭根成為藥店里最強手的藥物,那只很長時間脫銷,那時候,要送禮,一大袋板蘭根是最為貴重而有情誼的禮品。--非典的癥狀是發燒,而板蘭根的特點是“寒型藥”,能有驅散熱疾之效。
黃連,是大家最熟悉的中藥,“良藥苦口利于病”,說的就是黃連。
祛濕藥:能夠瀉利祛濕、化瘀活血、理氣化滯。
冬瓜皮,也是中藥,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湯就能很快通暢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電影中常看到的,古人捉弄人和喜歡讓對方誤食巴豆,這樣就會讓人大瀉不止。
月季花,也是中藥;桃仁,也是中藥。你可以想象:武俠小說中,桃花島上的黃藥師,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的妙藥,避免武打爭斗中的淤血之疾。
祛燥藥:能夠驅除“燥性疾病”。
杏仁能夠潤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夠起到潤燥通肺的作用。
蜂蜜也是中藥,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暢,蜂蜜具有潤華、宣泄的功效,喝點蜂蜜,很開能夠通瀉腸道,暢通大便。
祛寒藥:能夠驅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讓人吃得滿頭大汗。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熱型中藥。
這樣,我們對中藥有了簡單而直觀的認識。
其實,以上我們對中藥只是說了一半,現在開始說剩下的另一半。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中藥包括兩大類,一大類是用于“祛邪”,即對病邪進行驅逐。——中醫上對這類疾病稱為“邪實”。
其實,“邪實”只是外因,是因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還有一類情況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虛弱而造成,中醫上對這類疾病稱為“正虛”。
“邪實”分為風、熱、瘀、寒、水五小類,“正虛”也分為五小類:陰、陽、氣、血、津液。
對于“正虛”,中醫采取的辦法是進行“補虛/扶正”。
“補陰”:鱉甲算是最常見的補陰中藥,吃個王八補一補。龜鱉在深水里,屬于“陰”所以用來補陰,而不是補陽。
“補陽”:鹿茸是用來補陽的。讀過小說的人一定記得喝鹿血能夠激發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補陽就變得特別好理解了。
“補氣”:我們常聽說過,人參是大補。電影上,碰到快斷氣的病人,中醫大夫會用人參湯進行補氣。--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們吃的紅棗,也具有和人參一樣的補氣的作用。
“補血”:鮮紅的枸杞子,似乎在人們的印象里,是滋陰壯陽的補品,其實,在中醫里,是用來補血的良藥。同樣,送禮的阿膠,也是用來補血的中藥。
“補津液”:我國著名播音員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據說是因為他聽從老中醫的遵囑,每日飲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潤嗓,讓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以上就是對“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的簡單介紹,這樣可以讓你多神奇的中藥有著清晰地把握。盡管中藥有幾百種之多,但是,都離不開上述的清晰分類。
上一條:女性特殊時期如何做運動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