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今日出伏:三伏光陰過,初秋宇宙新
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今日,長達40天的三伏天終于謝幕,正式迎來了出伏。伏,是一年中“宜伏不宜動”的最熱時日。出伏就意味著氣溫最高的時段逐漸過去,涼爽宜人的天氣近在眼前。
季節輪轉 涼意將至
三伏天的由來已久,《史記·秦紀六》中就有記載:“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來確定的,每年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按陽歷計算,每年的三伏大都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經過炎熱難耐“桑拿天”的三伏,出伏之后,早晚溫度將逐步染上秋風的涼意,帶來一份爽朗的舒適。
從古代的文人墨客的詩詞中,最能感受到季節輪轉的詩意瞬間。唐代詩人杜甫有詩云:“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沛雨甘霖消解烈日暑氣,展現了出伏后溫度漸涼的閑適天氣;“三伏光陰過,初秋宇宙新。一杯相馬酒,千古竹林人。”三伏過去,天朗氣清,宋代詩人唐庚與友人相約宴飲作詩,感受著初秋的清爽暢快;“西風半夜雨,窗戶一清肅。那能惜搖落,共喜過炎燠。”宋代詩人張耒的詩句同樣寫出了對出伏后炙熱消散的不盡喜悅。
余熱仍存 防燥防乏
雖然告別了三伏天,但我國大部分地區仍會處在炎炎夏日當中,還要當心“秋老虎”發威。出伏后還要熱多久?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趨勢預測,8月底到9月上旬,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對于華北中南部和東部、黃淮以及南方大部來說,處暑節氣期間仍然處在夏季,暑熱仍在。尤其是江南、華南等地,真正的涼爽還未開啟,有時在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還經常會有高溫出沒。
三伏的傳統養生智慧,承載著從古至今人們對健康的珍視。出伏后,余熱未褪,晝夜溫差將變大,燥氣漸盛,要小心“秋燥”“秋乏”傷身。
應對“秋燥”,飲食上應少貪涼,宜多食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蘿卜、蜂蜜等,多喝水,多吃果蔬,及時為身體補充水分。想要驅除“秋乏”,要確保充足的睡眠,順應節氣變化,早睡早起,調節心情,養足精神。同時,初秋也是戶外鍛煉的好時節,可以選擇平緩輕松的運動,如散步、爬山等,強身健體。
出伏,既預示著夏天即將結束,也是新的開始。夏將盡,秋風起,新氣象,新希望,讓我們一起迎接初秋的到來。
上一條:果蔬清洗機除菌表現普遍良好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