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讓黃河水遍地生“金”內蒙古河套灌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
“天下黃河,唯富一套。”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河套灌區位于黃河上游,是我國設計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近年來,河套灌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通過運用信息化技術提升水資源調度管理水平,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讓這片被黃河水滋潤的土地,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

引黃滴灌澆出豐收田
河套灌區地處我國干旱的西北高原,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屬于沒有引水灌溉便沒有農業的地區,灌區工程對當地糧食生產、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在磴口縣巴彥高勒鎮北灘村引黃滴灌工程項目區,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像是平放在黃土地上的一塊藍寶石,引人注目。黃河水經一級沉淀池沉降后,通過涵洞流入這里,又由旁邊的泵站提水經過濾系統后,管道輸水至田間滴灌系統。
“我家40畝地種了葵花和玉米。從去年開始滴灌后,玉米每畝增產300多斤,葵花每畝增產快100斤?!苯衲?4歲的北灘村村民李云峰欣喜地講述滴灌給農業帶來的種種好處:省水、省肥、省人工、產量高……
河灌中心烏蘭布和分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德海介紹,自2019年以來,分中心配合磴口縣利用湖泊、濕地、海子等有利地形,逐步推廣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引黃滴灌泵站11處,滴灌面積18萬畝,不僅實現年節水500萬立方米,還大幅提升灌溉效率和灌溉保證率,有效提升地力,促進糧食增產。
“我們管好用好流向田間的每一滴水,種糧戶就有了增收致富的希望?!崩畹潞W院赖卣f。目前,河套灌區已經發展水肥一體化滴灌面積超過100萬畝。
全面推行“一把鍬”澆地
秋澆一直是河套灌區秋收秋翻后改良土壤、儲水保墑的重要舉措。今年河套灌區的秋澆用水發生較大變化:受黃河來水偏少影響,灌區分配水量10.051億立方米,比去年減少了近6億立方米。
除合理壓縮今年秋澆部分面積,為把有限的秋澆水用于保障糧食生產,河套灌區所在的巴彥淖爾市、旗、鎮(鄉)、村都行動起來,層層召開各類工作會議,以村民小組為單元成立“包澆組”,全面推行“一把鍬”澆地,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平地縮塊、滾耙保墑等綜合措施,合理安排秋澆和干地面積,堅決防止“大水漫灌”等現象。
“水緊張、金貴了,倒逼精細化管理?!倍罉蜴偹\通專業合作社監事長楊振國說,“今年秋澆打破‘黑夜不澆、風天不澆、雨天不澆’的‘三不澆’習慣,一旦開澆就不放松,實現快澆又節水?!倍罉蜴偹\通專業合作社對接15個村組和16.196萬畝耕地,將用水量指標等信息公布至各村組。杭錦后旗推廣“支部+群管組織”管理渠道模式,建成農民用水合作社58個,覆蓋所有村社和灌溉直口渠系,全面落實用水計劃和用水定額,既確保秋澆順利進行,又促進農戶轉變用水習慣。
信息化賦能水量精準調度
河套灌區是全國三大超過千萬畝的特大型灌區之一,水量調度工作尤為重要。近年來,河套灌區推進信息化建設,建成總干渠、干渠、分干渠水位、閘位、視頻監測以及渠道流量在線采集系統1700余處,自建101座通訊鐵塔建設無線水利專網,應用來需水預測、動態配水等各種模型,為灌區引、供、排等用水一體化調度插上了“智慧化”翅膀。
在永濟干渠一閘管理段標準化調度室顯示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實時流量。同時,灌區2400名管理人員在手機上就可以實時查詢干渠水情等數據信息。
水量數據是水量調度、分配的基礎。黃河流域多泥沙渠道測流存在泥沙多、坡降緩、變幅大等諸多難題,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組織技術團隊成功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不僅實現自動化測流技術的突破,還大幅提升灌區管理質效?!耙郧叭斯y流量要一、兩個小時,現在自動測流1.5秒完成,每5分鐘上傳一次數據”,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信息化處信息科科長姜杰說,“為水量調度的及時性、準確性和透明性提供支撐?!?/p>
去年,河套灌區永濟灌域被水利部確定為數字孿生先行先試灌區,“我們將加快推進數字孿生灌區建設,進一步提升灌區管理水平,計劃利用2至3年全力打造具有河套特色的國內一流數字孿生灌區?!眱让晒藕犹坠鄥^水利發展中心黨組書記李根東表示。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近年來,水利部加快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改造,強化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水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司長陳明忠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耕地灌溉面積10.55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5%,生產了全國77%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水利部充分發揮灌區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中的“主力軍”“壓艙石”作用,為農作物豐產豐收提供有力水利支撐和保障。
上一條:ChatGPT發展、數據安全應用2023“浦江護航”數據安全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