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中新健康丨北京疾控提醒:發熱、咽痛、皮疹,小心猩紅熱
什么是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A族β型溶血性鏈球菌(GroupA Streptococcus,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可引起兒童扁桃體炎、咽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并發癥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腎炎嚴重危害青少年身體健康,是我國法定的乙類傳染病猩紅熱,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
猩紅熱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春、冬季為發病高峰。5-6月為春季高峰期,11月至次年1月為冬季高峰期。患者和無癥狀帶菌者是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被病原菌污染的物品、手、食物等傳播,還可通過受損的皮膚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托幼兒童和小學生為主要發病人群。感染后可獲得較強免疫力,再次感染同一血清型病原菌的可能性較小。潛伏期:1-12天,多為2-5天。
猩紅熱的臨床表現分為普通型、膿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臨床以普通型多見,主要表現為:急性起病,可表現為高熱伴咽痛,發病后次日出現皮疹。皮疹始于耳后、頸及上胸部,1天內蔓延全身,典型的皮疹如“雞皮疙瘩”,多在1周內消退,軀干常呈糠樣脫屑。部分患者可出現“草莓舌”“楊梅舌”。
如未經及時治療,感染可蔓延至臨近組織器官,引起鼻竇炎、中耳炎、扁桃體周圍膿腫、支氣管炎、肺炎等,還可能出現腎小球腎炎、風濕熱等。
實驗室檢查方法:主要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細菌培養、核酸檢測、血清學檢查等。
如何預防?
托幼、學校等教育機構做好呼吸道傳染病日常防護、健康監測和健康宣教。落實晨午檢、因病缺勤追蹤制度。
在呼吸道感染高發期,倡導勤洗手、加強通風、咳嗽禮儀、清潔消毒等衛生習慣。
家長在高發季節、尤其是周圍出現猩紅熱病人時,要密切關注兒童的身體狀況,一旦發覺兒童出現發熱、咳嗽或皮疹等癥狀,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不帶病上學。
上一條:海南:探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扎實成效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