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中新健康專家:多發性骨髓瘤診療應多學科聯合“量身定制”最佳治療方案
骨質疏松、骨痛、貧血、乏力、視力減退、病毒感染……這些看似老年人的常見癥狀,背后“元兇”可能是血液腫瘤——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整合康復專委會主任委員邱錄貴2日表示,多發性骨髓瘤首次復發時的治療選擇尤為關鍵,是患者獲得深度緩解的重要契機。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內漿細胞惡性增殖,進而分泌大量異常免疫球蛋白。邱錄貴當日表示:“這些異常的免疫球蛋白不能發揮正常球蛋白提高患者免疫力的功能,過多的這種‘壞’蛋白累積在器官中,還會對患者各系統和多種器官功能產生嚴重損害,導致患者病死率增加。”據介紹,多發性骨髓瘤按照發生次數,分首次復發和多線復發。若首次復發未得到有效的規范治療,隨著復發次數增加,治療效果和預后隨之下降,疾病的無進展生存期和復發后的生存時間也不斷縮短。
由于多發性骨髓瘤臨床癥狀的多樣性,人們往往難以識別。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骨髓瘤患者初診科室不在血液科,如果病人表現為骨痛,可能會就診于骨科;如果病人表現為腎損害、尿蛋白,可能就會去腎內科;如果病人以疼痛為主,有可能去疼痛科;而如果病人表現為感染或肺部感染,有可能就診于呼吸科或感染科。
“多發性骨髓瘤的診療應該以血液科為主,聯合骨科、腎內科、呼吸科、風濕免疫科、心內科、麻醉科等科室進行多學科診療。”邱錄貴認為,這樣不僅可以打破學科壁壘,減少公眾就醫環節,節約就醫成本,最短時間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的治療方案;還可以幫助醫生從更系統、更整體的角度去看待疾病,有利于規范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診治和管理,讓疾病進入慢病化全程管理階段。
3月是“國際骨髓瘤關愛月”。記者2日在此間獲悉,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整合康復專委會共同發起全國科普公益活動啟動,主題為“奏響生命凱歌,醫路相髓”。本次“奏響生命凱歌,醫路相髓”系列活動,均由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杭州、武漢等大型城市的三甲醫院血液科主辦,旨在提高公眾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認識,呼吁各方關注多發性骨髓瘤可長生存的新趨勢,建立慢病化全程管理的新觀念。
據了解,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且具有一定的隱匿性,其引起的相關器官功能損傷表現在臨床上稱為“CRAB”。骨病是多發性骨髓瘤最典型的特征表現之一,因為多發性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性因子,導致骨質破壞,很多初診患者伴有溶骨性損害、骨質疏松和/或壓縮性骨折等骨相關事件,因此多發性骨髓瘤又被稱為“吃”骨頭的病。多發性骨髓瘤所致骨骼病變及骨相關事件也會嚴重影響患者自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甚至會縮短患者生存時間。通過骨靶向治療,穿上“骨鎧甲”,可修復骨破壞,防止骨轉移。近些年,免疫調節藥物、新一代蛋白酶體抑制劑和骨靶向藥物的聯合應用,提高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總體生存率,讓患者的生存周期顯著延長、整體生存質量得到極大提升。
提高防癌意識、規范治療降低復發率、定期復診,科學康復,對患者的精心護理和營養管理,是對多發性骨髓瘤進行“慢病化管理”的重要條件。“多發性骨髓瘤進展比較慢,是偏惰性的。而通過藥物治療絕大部分病人可以達到深度緩解甚至是完全緩解,也就是臨床治愈。此后繼續通過鞏固和維持的藥物,就能很好地長期控制疾病。”邱錄貴指出,通過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實現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長生存和高質量的長期生活。
上一條:2024年前兩月中國房企拿地意愿繼續恢復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