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大學里應該學習些什么?
在當今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全球各地的高等教育機構不僅面對著激烈的國際競爭,還承受著教育技術迅猛變革的壓力,同時亦需應對成本控制與資源優化配置的復雜性。在我國,遵循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高等教育體系正處于一個深刻的轉型階段。新興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的應用,不僅為我國高等教育拓展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也促進了教學模式、課程內容以及人才培養機制的革新。與此同時,后疫情時代催生了教育模式的加速轉變,線上線下的融合教育改革成為必然趨勢,以適應遠程教育及混合式學習的新常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機構不僅要高效地配置資源,還需不斷激發知識創新的動力,并營造一個有利于知識傳播與應用的良好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們,需要進行什么樣的認知顛覆和深入學習呢?2022年初,筆者在南京審計大學國際學院開設了全國首創的課程《人、工作和社會》,該課程覆蓋人文社科、商業管理、法律制度等跨學科內容,指導學生如何與自我對話自洽,如何在工作中自知開悟,如何在社會中自處圓融等,也為大學中要學習些什么提供了有關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支撐。
首先,從大學生自身角度來看,個人層面的成長至關重要。根據冰山能力模型,一個人要在學業、工作或事業上取得成功,能力和知識就像顯露在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只起到部分的作用;而決定個人成功的核心要素,則是海平面下隱藏的冰山的絕大部分,即個人的價值觀、自我形象、特質、知覺以及動機等因素。通過了解自己的性格、情緒和知覺,可以更好地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時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認識你自己。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大學生全面發展,從認知的角度考慮如何更科學地處理自己感知的外界信息并做到自洽,學習如何處理個人、周圍環境和世界之間的關系,并培養主動學習和知識遷移的能力。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大學生能夠在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中,不僅能適應變化,還能引領潮流。
從職業勝任力的角度,大學階段重要的是培養自我覺知、探索職業興趣、了解行業需求,以及具備適應能力和創新思維。根據計劃性偶發理論,大學生需要以開放的心態制定職業生涯計劃,可以有一個職業目標并規劃行動方案。同時也要對意外的或未計劃的事情保持積極的態度,這意味著保持好奇心,挖掘對事物的新鮮感,激發不斷探索的欲望,接觸不太熟悉的行業或職業類型,或是探索那些不太顯而易見的職業路徑,識別并抓住大學生活中“偶發事件”所帶來的機遇。
其次,大學階段要形成正確的工作觀,對未來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有自己的判斷和解析。國際上有一個工作意義研究小組,他們將工作相對于休閑、娛樂、家庭、社區等其他要素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做一對比,得到工作中心度的概念,并發現不同文化下的工作中心度是不同的。當我們大學生將學習的焦點從個人轉移到未來工作的組織,就會主動關注全球化對工作場所的影響、各國就業領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的人才選拔過程。
在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和ESG等議題的背景下,各行各業對追求經濟利益、關注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有所側重。高等教育行業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實現教育強國;政策制定者和大學管理者會從宏觀層面思考,如何通過教育改革和政策調整來更好地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化,而教育系統和政策制定者也會采取相應措施,確保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從而促進社會的整體進步。這對大學生來說,意味著除了學業知識外,還需要關注外部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實時解讀國家宏觀政策,解析行業發展行情,并培養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技能和社會責任感。
相應地,在高等教育中,通用就業技能的學習和培訓變得日益重要。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一份報告,未來勞動力所需的關鍵技能與能力包括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情商,不僅對未來的求職與就業至關重要,對個人的發展同樣重要。因此,在課程體系中的學習,要融入自己對職業所需技能的提煉。比如在基于項目的學習、體驗式學習和團隊協作的學習過程中,要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通用就業技能。這些知識也是工作中會用到的隱性知識,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隱性知識深植于個人的經驗和技能之中,通常不容易被編碼和傳遞,因此顯得格外重要。而如何在大學期間有效地管理和分享這些隱性知識,如通過項目學習,發展實踐技能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則可以幫助我們大學生提高工作勝任力,也可以幫助大家在不斷變化的外在環境中抓住機會,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同時,這些隱性知識也有助于增強統籌協調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些都是現代職場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再次,大學生要學會與社會和諧共處,同時做到“產學融合”。無論是在校園內還是在校園外,都要理清所在的社會和組織規則,更好地學會與他人合作共贏。也要將目光投射到國際社會,比如從國際關系的角度關注社會人口問題,比較國際勞工制度、國際組織和國際準則如何在社會中維持秩序,考慮全球教育系統、工資標準和薪酬制度如何影響就業、工作和員工的行為。還要用縱向的觀點觀察人類社會的演變歷程以及社會發展的驅動因素。
結合到具體的學科領域,為了保障教學的社會適應性,一系列的教育創新如產教融合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對于大學生而言,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相應的理論基礎知識;了解產教融合方面的新思潮、新觀點,如數字商業和創新;實踐研究導向型學習,即走出課堂,明確學習的宗旨、探究課程的最終目標。同時,參與學習過程中實踐層面的創新,比如學會如何在生產、服務或管理一線等真實場景中,按制定要求或標準執行工作流程,探究如何優化完成工作任務。“產學融合”還意味著在大學期間,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和行業層面的培訓,不僅可以讓學術知識和工作知識相互融通,還可以統一課堂和相關行業的同一話語體系,以便更好地融入社會。
文化適應力的培養和提升尤為重要。無論是在外求學還是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以及未來的同事相處,需要訓練多種質素,以提高文化智商。這些質素和能力包括:專業知識,以滿足管理和技術的需求;自立能力,即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和創業精神,在外界有限支持的條件下,相對獨立地運作;適應能力,即適應不同的文化,并具備文化同理心、靈活性和外交能力;領導能力,能主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行有效管理;身心質素,能抵御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環境下可能產生的壓力。具備了這些質素和能力,可以在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人際交往中,動態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在情感維度上,包容開放,接受這個世界的多元性,了解即便是同樣的大文化體系中還有許多亞文化;在行為維度上,可以通過調整行為模式去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這不僅有助于個人在社會中的適應和發展,也是促進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關鍵步驟zwnj;。
綜合上述個人、工作和社會這三個層面,大學生應該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成為合格大學生,還需要還包括理想信念的堅定、紅色基因的傳承、崇高品格的錘煉、跨學科知識的學習以及對社會熱點和國內國際需求等方面的關注。這些學習內容的有機結合,也有助于學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并全面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蘇州校區副教授、南京審計大學國際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博士 蔡宇杰)
上一條:美術家筆下的長寧是什么樣的?這個免費展覽別錯過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