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走進聾人騎手的世界,大學師生聯動各方為他們拍了一部紀錄片
在中國,有1300萬注冊外賣騎手,其中有5到8萬是聾人,他們穿梭在城市,每天近百次與商家和消費者接觸、在線交流,由于聽不見、說不出,他們無法通話交流。
這周末,以四位聾人外賣騎手為主線的紀錄片《請勿來電》上線微博、B站、抖音等平臺,這個特殊群體的工作生活真實地向公眾敞開。
與絕大多數影視作品不同的是,這部紀錄片誕生于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師生的學術研究過程,并且吸引了全國21所大學上百位師生和社會志愿者,無償協助拍攝、制作。
紀錄片《請勿來電》總共分為4集,總時長約1小時,預告片和正片正在陸續上線。
濤濤,一位從小失聰的聾人騎手,卻是排名第一的外賣單王……網絡上,現實中,不信,是濤濤見過最多的一種聲音……第一集《單王》,主角濤濤一亮相,打破了公眾對聾啞群體的刻板印象。
隨后的幾天,曾參演舞蹈《千手觀音》的女騎手婷寶,師徒關系的魏哥、徐叔,小情侶阿保、阿鳳,他們的故事將陸續跟公眾見面。
影片表達質樸,卻能引起很強的共鳴,有人為他們不平,有人受到了激勵,也有人憂心他們的未來。
觀眾 莊女士:我也收到過聾人外賣騎手的短信,但我可能都會比較理解,但沒有想到,可能還會有一些刁難呀,或者是說對!
觀眾 周同學:其實我之前并沒有意識到,外賣騎手里有一部分聾啞人,通過這個影片也發現,這些騎手他們都在很努力地生活。他們活出了非常精彩的自我。
觀眾 曹先生:外賣員是熟悉的陌生人,他們的生活可能通過這樣的影片,更深層次地了解。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也會老,他們老了以后怎么辦,確實應該關注。
其實,這部紀錄片《請勿來電》是學術研究的“周邊產品”。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孫金云帶領研究團隊,在全國進行了大范圍的聾人騎手研究,一對一線下采訪了40多人,并對300多位聾人外賣騎手進行了連續三輪的問卷調查,目前正在對數據進行分析。
“這個研究關注的是,在互聯網平臺出現以后,靈活用工這樣一種組織形式,對于那些少數群體帶來的職業公平究竟是怎樣的?!?/p>
孫老師說,“簡單一點講,什么情況下面,對于聾人,包括更大范圍的殘障人士,才是真正的公平?”
紀錄片制作同步開展,多所院校的手語翻譯志愿者參與對話,上海戲劇學院的志愿者支持了影片制作,上海音樂學院師生擔任聲音指導……21所大學的上百名師生和社會志愿者接力,各顯神通。
為主題曲填詞的“外賣詩人”王計兵,就是其中一員。
王計兵說,聾啞人也是外賣員群體的一員,得知有這樣一個團隊在關注他們,他特別感動。
“咱們這個團隊就像一個雪球,剛好滾到了我,我就變成其中的一片。但滾上來之后,立刻自我產生懷疑,我想我可能是一粒鹽。寫歌詞和寫詩歌真的不一樣,也是我寫的最艱難的一首詩歌。”
首映當天,有人提問主創團隊:紀錄片發布之后,還有什么?
作為制片人,復旦大學的留煜棋同學這樣回答:“更多時候,不是追求‘接下來還要做什么’,而是共同的使命感召下,一個靈魂點燃另外一個靈魂的過程。像接力棒一樣,你把這個棒交到別人手上,我們希望是,這個棒,能交給更多的人。”
請勿來電>
上一條:“體面分手”后,新東方爬出低谷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