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海洋經濟煥發新活力耕海牧漁奏響“藍色樂章”
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近年來,遼寧推動落實大食物觀,堅持山海田一起抓,借助海域廣闊,遼寧積極建設海洋牧場,推動水產種業振興,努力做好海洋開發、保障糧食安全的“大文章”。目前,遼寧省海水貝類養殖面積全國第一,主要品種為扇貝、牡蠣、蚶、蟶。數據顯示,遼寧海水貝類養殖面積較10年前略有減少,而養殖產量增加38%。“海洋牧場”如何借助科技力量實現生態與效益雙贏?
遼寧長海:蝦夷馬糞海膽迎來收獲季
什么是海洋牧場?簡單說,就是在海洋里“放牧”養海鮮。7—8月,是當地蝦夷馬糞海膽的收獲季,每天約有1萬斤蝦夷馬糞海膽從這里運到全國各地,出產數量占全國的三成以上。
美味升級!海鮮“新寵”如何養成
剛剛捕撈上來的海膽外殼是棕褐色,底部有尖尖硬硬的刺,又短又粗。但是海膽一進水就不一樣了,刺周圍已經出現軟軟的觸角,海膽就是靠這些觸角吸附在海水下。除了海膽,魚缸內還有海參和藻類,其實這是在還原當地立體生態養殖模式。海帶、裙帶菜和龍須菜等藻類在凈化海水環境的同時還能作為海膽的餌料之一。
除了像現在海膽大規模上市的季節,不管是在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的海膽,能做到這一點,離不開背后科學育種的加持。當地養殖企業和高校合作,培育出了“四季肥”的品種,現在這里的各種海膽不僅肉質好,還長得快。蝦夷馬糞海膽的苗種,只需1年時間就能長差不多1兩重。通過改良品種,分批上市的方式,升級養殖模式,不斷滿足好吃客們對海產品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小木屋”變“大別墅”海洋牧場提檔升級
在十年多前,長海縣漁業產業發展理念和海島基礎條件相對薄弱,當地海水養殖業難以實現規模化和高價值。近年來,遼寧加速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經過多年改革,長海縣不僅苗種不斷提質,硬件上也在逐漸升級。
以前木質的魚排式的傳統網箱,正在逐漸被更環保、更科技的——深水網箱取代。如今,這里的海膽養殖規模和銷售額較5年前擴大近十倍,帶動近千人就業。
捕撈方式加速升級 解鎖海洋經濟“密碼”
產量上來了,如何提升養殖效能?過去,深海底播養殖收獲捕撈需要潛水員潛入海中,不僅捕撈難度大,還有安全風險。現在,由大連海事大學自主研發的“海鷹號”水下捕撈機器人,它集成了最新的水下仿生視覺增強技術可以下水作業。它的機械手夾取部分是多鋸齒結構,這樣夾的準確,同時它可以反饋夾取目標的松緊程度,實現海產品的無損抓取。在水下它不僅能靈巧避開障礙,還能識別出海產品,分辨大小、精準捕撈。單個海產品捕撈僅需4秒鐘,可以連續作業4—7小時,效率高、更安全。“海鷹號”還能當海洋牧場的“眼睛”,可視化監測海產品生長密度和成活率。
從傳統漁業的轉型升級到現代海洋牧場的建設,科技的融入讓這片藍色疆域煥發出新的活力。遼寧現有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38處,示范區產值約400億元,每年惠及漁民近8萬人。
上一條:“冬病夏治”正當時:上海“三伏貼”開貼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