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人物張燮林國球傳奇
張燮林的故事,也是中國乒乓如何屹立世界,常勝常榮的故事。
中國人愛乒乓。
乒乒乓乓,大人小孩,都能打上幾拍。這個周末,新民晚報紅雙喜杯迎奧運乒乓球公開賽掀起一輪高潮,素人高手,各顯神通。可別小瞧了這些發燒友,有不少職業高手,甚至世界冠軍,都是從市井中走來,開啟屬于個人的傳奇。

論起乒壇的“英雄不問出處”,就不得不提84歲的上海元老張燮林。在兩塊洗衣板拼成的“乒乓球桌”上,在落市后菜場的石臺上,張燮林磨煉了一身本領。沒想到,自稱“野路子”的他,后來成了世界冠軍,再后來,更是點石成金,培養出鄧亞萍、焦志敏等一大批世界冠軍。張老,也由此成為歷史上首位獲授國際乒聯“世界最高教練員榮譽獎”的運動員。
天賦與熱愛,個體的內驅;識人與栽培,外在的托舉。張燮林的故事,其實也是中國乒乓如何屹立世界,常勝常榮的故事。
高手在民間
如果70年前就有新民晚報紅雙喜杯乒乓球公開賽,少年張燮林肯定是要來參加的。他就是地表最強版的“高手在民間”。“喜歡打球,喜歡比賽,癡迷乒乓。”張老這樣形容曾經的自己。
癡迷到什么程度呢?無數塊乒乓板被爺爺劈斷,他還是要打。考中學時,他選擇學校的標準是,看哪個學校乒乓球臺更多。唯一一次想要向現實低頭,是張燮林考入西安市氣象干部學校。“我打算好好念書了,將來當個氣象員。乒乓球的事情不去多想。”話是這么說,他還是帶了一塊乒乓球板去西安。張燮林把乒乓球板壓在行李箱的最底層。不去看,不去碰,但其實,時時念。
1963年第27屆世乒賽王志良與張燮林男雙奪冠
李富榮、張燮林與徐寅生一起鉆研技術
后來,張燮林在父母的安排下回到上海,又去上海汽輪機廠技工學校學習。“家里人一直都覺得打乒乓太不現實,想著有一門手藝也是好的。”技校在閔行,又是泥路,坐長途汽車回市區單程就是90分鐘。可張燮林怎么會放棄乒乓呢?市體育宮有比賽,他連戰連捷,“我向老師請假,每天下午3點就從學校回市里,打完比賽再趕回去。”耽誤學習,又倒貼車錢,家里又有了反對聲。但親情的可貴在于,它總會為愛妥協。“最后一天決賽,我父親買了票來看我打球。贏球的表現,全場的歡呼,他是有些感動的。”自那以后,親人再沒有異議,張燮林也拋開顧慮,他有了自己的親友團。
點石即成金
從民間走來,張燮林后來進入了上海隊、國家隊。他的直拍長膠削球打法,削球旋轉性強,變化多樣,以守為攻。日本名將星野曾說:“張燮林的球就像打不斷的楊柳。”另一名日本選手三木則說:“我總覺得張燮林的削球像是火,呼地一下燒起來,一點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張老曾是世乒賽男團冠軍主力之一,并獲得過男雙冠軍。
張燮林削球時的英姿
當運動員的輝煌先按下不表,張老的神奇,更在于其過人的眼力。由張燮林掛帥的中國女隊參加世乒賽,一共奪得10次女團冠軍、9次女單冠軍、8次女雙冠軍、9次混雙冠軍。而中國隊參加的奧運會乒乓球賽,女單冠軍從未旁落。說張老是伯樂本樂,沒有比其一手提拔鄧亞萍的例子更具說服力了——這個女單歷史上,甚至可以說是乒乓球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球員。
鄧亞萍的父親曾是河南隊的乒乓高手,5歲開始便陪著女兒打球。那個時候,鄧亞萍還夠不到球桌,張燮林回憶:“腳下墊塊板打。”鄧亞萍不高,身材條件達不到教練員選材時的理想要求。也因此,比賽成績還不錯的鄧亞萍未被招入河南隊。那時候,正逢鄭州成立乒乓球市隊,便找來了鄧亞萍。一些全國比賽,她有時也會代表河南隊參賽。鄧亞萍13歲那年,在一次全國比賽中戰勝了已經有了名氣的湖北隊隊員陳靜和喬紅。張燮林由此注意到了鄧亞萍,他用“眼前一亮”來形容當時的感受。那時的相關規定不允許14歲以下球員加入國家隊,于是張燮林安排鄧亞萍先進入梯隊的集訓。
張燮林率隊登上第43屆世乒賽領獎臺,左二為鄧亞萍
張燮林把鄧亞萍正式招入國家隊,使了九牛二虎之力。第一次開會,他以吸收新人為由,把鄧亞萍放入大名單。結果,很多人不同意。一次不行,接著提。不久之后的第二次會議,張燮林又提名鄧亞萍。反對意見又來了——“梯隊集訓時鄧亞萍也沒有出色的表現”。再度被否決。你以為張燮林就這么算了嗎?第三次,繼續!問張老是否與鄧亞萍早有私交,他鄭重其事起來,“肯定沒有,我就是看這個孩子悟性好,而且有股子狠勁。想招她進國家隊,純粹就是技術上的認同。”在這次會議上,張燮林還未發言就先被人“提點”,有教練說:“老張啊,我們知道你又要提鄧亞萍了。你花這么多精力,費這么多工夫,為什么不找個身體條件好一點的呢?”
老張耿直,卻也有脾氣。他就事論事,以理服人。“我為什么要提鄧亞萍,我來給你們講講清楚。”大家看到的是鄧亞萍個子矮的弱點,卻沒想到個子矮也有優點。“你們想想,因為她個子矮,所以對方所有的回球相對來講,對于她都是高球,也就是說,幾乎每個球她都能看到進攻的機會,都可以發起扣殺。這可以是多么巨大的優勢,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全場寂然。老張的第三次“運作”,終告成功。鄧亞萍加入國家隊。其球風潑辣、兇狠,世界女乒進入了鄧亞萍時代。
歲月歸平淡
張燮林的家,有好幾個。每年,他都要去海南過冬。“11月底走,4月份回上海。等到上海夏天最熱的時候,我就去北京。”張老的老年生活歸于安然平淡。而這些,是他還沒退休時的“設計”。
2009年乒乓群英會張燮林 周國強 攝
因為執教國家隊,張燮林在北京住了很多年,也結識了許多各行各業的朋友。臨近退休前的一年五一假期,大伙兒聚在一起。“大家說起馬上就要進入人生又一個階段了,是不是找個氣候宜人的地方去住住。”都是行動派,幾天后立即有三四個友人去海南實地考察,最后帶回調查報告:文昌不錯。“第一是文昌民風淳樸,晚上睡覺甚至不用關門。第二是當地注重教育,再窮的家里也要讓孩子上學。最后則是體育運動的開展相當不錯。”張燮林和朋友組團買房,一口氣成交了30套,“因為買得多,還打了折,只要10萬元一套。”人最齊的時候,這些老友到文昌小住,在飯店吃一頓飯要開三桌。
張老不僅適應了海南慢節奏的生活,更是融入其中。他喜歡去喝“老爸茶”。“老爸茶就是廣東人的早茶。以前這地方,男的要出海打漁,一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女的就在家做農活。每次老公回家,大家就會喝喝茶,吃吃點心,拉拉家常,享受一番家庭時光。”早上逛菜市,下午去椰林散步,張老的日常,閑散又充滿規律。偶爾,當地的體校會叫張老去看看,“看看小人打球,稍微指導指導。”
2019紅雙喜體博會張燮林 李銘珅 攝
如今,張燮林離乒乓球最近的距離,就是看看電視的比賽轉播。“器材在變,技術也一直在革新,但中國隊始終是冠軍。”張老也曾做過努力想讓自己的小輩嘗試乒乓,“我以前帶外孫女去國家隊看訓練,結果她完全不感興趣,只忙著在地上撿球。家里的第三代不是喜歡游泳就是喜歡網球。”
巴黎奧運會漸近,乒乓世界或許早已不是張老那一代人的乒乓世界了,但所有人不會忘記,他們造就的輝煌,他們完成的承接,讓中國業余乒乓蓬勃,讓中國職業乒乓無敵。
上一條:貴州首張二手車出口原產地證簽發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