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國家衛健委力推醫療資源下沉,打通堵點補足基層醫療短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是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是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
6月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消息稱,為進一步提高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進一步做好城市醫院支援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關工作,國家衛健委研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健全機制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下沉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要提高縣級醫院管理水平,提升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加快培養專業人才梯隊。
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亦存在短板。大型醫院患者扎堆、小型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極為普遍。因此,進一步健全機制,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下沉,對于化解“看病難”問題頗為重要。
有華東地區臨床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醫改推進分級診療,但目前依然存在無序看病、醫療資源錯配的問題。越來越多優質資源集中到三級大醫院,或將使基層醫療能力越來越弱。“近年來,我國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推行分級診療制度、建立醫聯體、建設區域醫療中心、互聯網醫院等。但如果不解決機制問題,看病難的問題就難以得到根本解決。”該臨床專家說。
優質資源分配不均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跨地域就診難,一直是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的痛點。我國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公立醫院,三甲醫院門診里的常規檢查科室常常處于超負荷的運作狀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基層醫療機構因無法負擔高昂的檢測設備成本,在醫學檢測上面臨“無計可施”的尷尬境地,兩者之間的落差使我國健康檢測呈現出供求不均衡的現狀。
為突破優質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面,國家層面已經開始發力。此次《通知》也從多維度出發打通多個堵點。具體而言:
一是,提高縣級醫院管理水平。城市醫院應參與縣級醫院重大決策,幫助縣級醫院優化管理架構,完善管理規章制度,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健全績效評價與薪酬分配體系,提高醫院管理科學化、信息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
二是,提升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城市醫院要根據縣級醫院發展現狀和縣域內醫療服務需求,幫助縣級醫院制定臨床專科發展規劃,進一步健全診療科目,加強縣域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能力,急危重癥患者搶救能力和傳染病防控等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三是,加快培養專業人才梯隊。城市醫院通過師帶徒、跟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形式,為縣級醫院培育一批骨干人才。
四是,完善暢通雙向轉診機制。暢通城市醫院和縣級醫院之間的轉診通道,確保及時轉運救治急危重癥患者。
談及人才培養的問題,國內著名臨床麻醉學專家、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原主任劉進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醫學教育有三個環節,包括醫學生教育、住院醫師培養、專科醫師的終身繼續教育。在我國,住院醫師的培訓一直是三者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在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之前,我國有三分之二的醫學院畢業生以醫院正式職工的身份直接分配到中基層醫院,剩余三分之一的醫學生有機會分配到三甲醫院。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真正要解決的,就是希望這群三分之二的醫學生到中基層醫院獨立行醫之前,先在大醫院接受規范化培訓,以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臨床技能為民眾,特別是農民、工人和普通城鎮居民服務,這也是解決看病難的主要措施之一。”劉進說。
從醫藥行業相關企業的角度來看,有藥企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關鍵在于基層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均急需提升,這也是企業精耕基層市場的發力點和著眼點。具體而言:一方面,企業應針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實際需求,推出眾多適合基層的創新產品,提升醫療資源的可及性。為此,需要制定全新的本土化戰略,持續加大本土創新和本土制造的力度,為基層醫療機構開發更多普惠、靈活的產品。另一方面,企業需要通過遠程解決方案和人才培養體系,讓高質量的醫療專家資源更有效地下沉基層、提升基層人才的技術能力。
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基層醫療機構
從民眾角度來看,部分民眾認為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如大醫院,所以一旦生病就去大醫院找專家就診。從醫院的運行模式來看,醫院也希望增加服務量、擴大經濟效益,所以大醫院為了吸引患者不斷擴大規模,改善設施條件和就醫環境,從而吸引更多患者到大醫院就醫。
如此,想要應對這一現實情況,也需要切實提高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醫院和診所的診療能力,并將更多創新技術及療法推至基層市場。本次《通知》也明確,要利用信息化手段連通各級醫療機構。具體而言:
一是,加快推動信息互聯互通。推進醫聯體內信息系統統一運營和互聯互通,在縣域醫共體內逐步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和綜合管理系統的信息共享,推動實現一體化管理。
二是,積極開展遠程醫療。各地要建立覆蓋省、市、縣、鄉、村各級的遠程醫療服務網絡,積極開展遠程醫學影像、心電、病理診斷等遠程醫療服務,推廣“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遠程醫療服務模式。支援醫院要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規范開展檢查并及時出具診斷意見。支援醫院對受援醫療機構要積極開展遠程會診、查房、培訓,拓寬幫扶形式、提高支援效率。
三是,鼓勵提供互聯網診療。鼓勵各級醫院規范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向城市社區和農村居民提供常見病、慢性病的在線復診服務,提升醫療服務可及性、便捷性。同時,市級及以上地方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中醫藥主管部門、疾控主管部門要強化互聯網診療監管,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互聯網診療服務的質量安全。
在醫療行業中,新基建驅動數字化與智能化正成為加速行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成為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源動力。此前,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往的一些探索讓我們看到,基層還是應當回歸疾病和學科本身,提高效率。我們的市場布局不僅僅停留在藥物推廣,而是構建診斷、治療、管理等疾病服務閉環,并選擇將場景相似的部門相互整合,這樣能更高效率地調配資源,打通優質醫療資源與基層患者的‘最后一公里’。”
王磊表示,除了推進創新藥品和疾病管理方案在基層的廣泛可及,還需要積極支持基層學科建設,推進標準化診療落地,助力基層診療能力的有效提升。“想要推動基層市場發展,還需要推動數字化醫療發展,使醫患間能夠更加便利地互動,讓患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醫療服務。”
上一條:強生JNJ.US和傳奇生物LEGN.US公布西達基奧侖賽針對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