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新質生產力,來看廣東!|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今年上半年,如果選擇一個“C位”熱詞,“新質生產力”當之無愧。
新質生產力,到底是啥力?解釋起來容易,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但好像缺了點“畫面感”,多了點距離感。
新質生產力哪兒來?為什么如此重要?要如何加快培育?尋找新質生產力最生動的實踐,跟著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來廣東這片熱土看看。
下一個硅谷?
Sora再一次顛覆認知、人類首次接受腦機接口芯片植入、全球首顆6G架構驗證星發射入軌……今年以來,前沿技術像天空一樣沒有極限,將人們的想象變為現實。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說白了,未來五年到十年全球經濟的競爭,就是各個國家新質生產力的競爭。
這輪轟轟烈烈的生產力變革中,中國依靠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對于經濟大省廣東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既出于迫切的必要性,也出于廣東的實力與擔當。
比亞迪生產車間。南方+記者 朱洪波 通訊員 張楓 攝
從“三來一補”到華為、美的、比亞迪等企業以科技實力競逐國際舞臺,廣東早已邁過拼土地、拼價格、拼勞動力的階段,未來一定是拼質量、拼創新的。
當前,廣東在自主品牌、核心技術方面和全球發達經濟體還存在一定差距。廣東對此有非常清醒的認識——破局的關鍵在于新質生產力。
另一方面,廣東擁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肥沃土壤。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
從產業結構來看,廣東有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并加快推進新能源、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向“萬億級”邁進。
每次新大國的崛起,背后都有一個科技策源中心的支撐。英國是曼徹斯特,德國是魯爾,美國是硅谷。
在中國,廣東正是這一中心的有力競爭者。
強大勢能來自何處?
事實上,新質生產力離我們并不遙遠。
駛向全球的新能源汽車、工廠里的“上云”設備、屏幕中栩栩如生的景象……再到今年熱得發燙的“低空經濟”“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詞語,新質生產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深圳企業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工廠“上班”。南方+記者 朱洪波 通訊員 唐婷 攝
在廣東尤為明顯。
那么,新質生產力看廣東,具體能看什么?
一看技術突破。
我們知道,新質生產力不是由一般的科技創新推動,特別需要由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推動,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日篩15萬化合物——這是深圳灣實驗室搭建的超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也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具有工業水準的超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之一。
納米級微觀世界就在眼前——首臺國產商業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TH-F120”在廣州發布,打破透射電鏡100%依賴進口現狀。
二看要素創新。
在制衣廠中,致景科技自主研發“邊織邊檢”機器人,讓每條布擁有唯一“身份證”,人工智能等數據要素賦能傳統紡織業。
“相控陣雷達在航路探測、微氣象探測等低空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許多應用機會。未來,低空空域如同勞動力、土地一樣,將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納睿雷達副總經理楊毅仁充滿期待。
正在進行試飛的小鵬匯天飛行汽車。南方+記者 鐘志輝 張令 攝
三看產業升級。
通過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廣東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中山威力電器總部,自動化流水線有序配合,最快用時11秒下線,昔日的“頂流”洗衣機再度翻紅;凌豐集團不僅賣產品,還將數智化產線能力輸出海外;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項目在湛江寶鋼點火投產后,同等規模鐵水產量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萬噸以上……
向著未來,廣東發布五大行動計劃,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創建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在廣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新質生產力落在產業上,帶來的強大勢能令人矚目。
新生產函數如何建立?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條路上,廣東早已出發。
根據《廣東新質生產力2023發展調研報告》,廣東省新質生產力發展布局早、速度快、總量大、體系相對完整。全省新質生產力發展生態鏈正在形成、相關產業鏈競爭力明顯、重點產業全國領先。
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集群度高,將成為全省打造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儲能池”。
布局早、總量大、體系相對完整,廣東做對了什么?
一方面,廣東在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面對堵點卡點,最關鍵的是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對于云天勵飛副總裁鄭文先來說,在深圳創業創新,只用考慮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將企業的能力展現出來。“深圳是國內最適合海歸創業的一個城市。我們當時申請政府創業相關的項目,從申請到項目的立項,僅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另一方面,廣東也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金融等多方面的良性循環。
“過去一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創業的快樂,時時感受著夢想成真的成就感。”在今年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表示,自己與深圳的honeymoon已經變成了honey year,正在向honey life發展。
當前,廣東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這套獨特的創新“密碼”,不僅讓科技、產業進一步形成合力,也讓更多像顏寧這樣逐夢筑夢的人才,成為廣東創新能力中的重要一環。
人才用腳投票。截至2023年,廣東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972萬人;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97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0萬人;研發人員135萬人,約占全國1/7,連續七年全國第一。2023年,廣東新增兩院院士13人。
當新賽道、新動能、高素質人才在廣東碰撞交融,讓這片熱土迸發出更加蓬勃的活力和吸引力。
創新的本質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走進廣東,能發現哪些有關新質生產力的“解”,值得期待。
新質生產力,來看廣東!
袁佩如
上一條:2024新咖啡大會舉行發布《2024咖啡市場趨勢洞察報告》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