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抖音獨立商城App上線:移動互聯網迎來最后一場白刃戰
作者|陳 妍
編輯|大風
在做電商這件事上,抖音想要補上一塊關鍵的拼圖。
最近,抖音上線了一款叫“抖音商城版”的App,目前在小米、華為、OPPO等應用商店里已經可以下載了,蘋果App Store暫時還沒上架。
小米應用商店截圖
這幾年下來,抖音的興趣電商發展很快,確實到了要再進一步的時候。把商城從原本的App里剝離出來,很大程度上,是抖音想要做大貨架電商,去跟淘寶、京東、拼多多這些傳統電商平臺,搶奪蛋糕,零距離battle。
但這件事哪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一直以來,抖音都是一個主攻娛樂的平臺,吸引來的泛流量,大多沒有購物屬性,而傳統電商平臺立足市場多年,標簽清晰,早就形成了穩固的用戶群體,抖音想要打破現有格局,挑戰不小。不難想象,這大概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最后一場白刃戰。
拆分出去,也不能萬事大吉目前來看,抖音是打算把娛樂和電商分成兩個獨立的版塊,各自為營,并行作戰。這事不是沒有征兆,意識到興趣電商存在先天短板后,2022年,抖音提出了“全域興趣電商”的概念,開始大力投入貨架電商建設,想要打破直播短視頻的內容場景和搜索、店鋪、商城等貨架場景之間的隔閡。
抖音提出“全域興趣電商”概念
在抖音電商的設想中,未來內容場景和貨架場景的GMV將各占一半。
想法很美好,但把電商版塊拆分出去,抖音就能從現有電商格局中,撕下一塊肉嗎?顯然是很困難的。首先時代變了,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網絡零售市場的增量放緩,各個平臺都進入了存量競爭階段。同時,市場競爭空前激烈,用戶可選擇的App越來越多,每家都要付出更高的費用去爭奪用戶,獲客成本被大大拉高了。然后在傳統的電商領域,淘寶、京東、拼多多這些平臺,花了10年,甚至20多年的時間,去確定自己的標簽,植入用戶心智。像是京東,早在2008年,京東商城就開始賣平板電視,沒過多久,又把空調、冰箱、電視這些大家電都加進去了。在這過程中,京東也完成了3C產品的全線搭建,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器3C網購平臺。 拼多多就更不用說了,自從上線以來,就把視線放到了五環外的用戶,主打一個性價比,低價貨品的心智深入人心。這些年下來,用戶習慣已經培養出來了,不太容易改變。打個比方,現在提到買電器3C類產品,會想打開京東,提到買衣服美妝,會想到淘寶,提到買水果垃圾袋這些生活品類,又會想到拼多多。但直到現在,抖音在大部分用戶心中,仍然是一個娛樂平臺,購物只是附加屬性。也就是說,在電商領域,抖音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用戶心智模型,那用戶又為什么要選擇它呢?可以預見,抖音商城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成本,去獲取新客,而后續的經營也會面臨很多挑戰。
商家需要確定性生意這幾年,直播電商雖然混得風生水起,一片火熱,但以搜索制為主的傳統電商,地位一直沒被撼動,歸根結底,是商家需要確定性的生意。像淘寶、京東、拼多多這些平臺,本來就是為購物而生的。用戶打開這些平臺帶著目的,就是想要買東西,因此購買轉化率也會更高。在此基礎上,這些因購物而來的流量,又會按照每個平臺的固有調性,滲透到服飾、美妝護膚、數碼產品等等不同領域。那么對于商家來講,可以根據自己的產品,選擇合適的平臺。這樣一來,更有利于把品牌粉絲留存下來。也只有把流量真正留下來,轉化成可運營的私域,提升品牌復購率,才是長效經營的合理方式。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傳統貨架電商的基因優勢,給到了商家更多安全感。對比來看,抖音欠缺的地方還有很多。想當初,抖音電商起家的時候,其實是吃到了“差異化”競爭的紅利。彼時傳統電商的格局已經穩固了,抖音作為后來者,靠著巨大的內容流量優勢,吸引到很多商家入局。流量雖然不精準,但對商家來說,總歸是多了個渠道。 眼下,抖音想要做貨架電商,但仍沒解決流量標簽混雜的問題。再加上它把電商版塊拆分出來后,原本的平臺流量優勢也不存在了,那給到商家的吸引力和確定性就更少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抖音電商此前一直把重心放在“售”上,相對忽視售后服務,但貨架電商其實非常考驗供應鏈體系和履約能力,好比說京東有“京東物流”,淘寶有“菜鳥驛站”,這些都是抖音電商需要補全的功課。最后一場白刃戰,抖音注定不好打。
上一條:為文創青年加油第二屆“文創上海”創新創業大賽舉辦多場“創行加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