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中國標準化發展年度報告2023年》:截至去年底我國已發布國家標準超4.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鐘雨欣 實習生睢佳 北京報道
3月27日上午,《中國標準化發展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秷蟾妗凤@示,2023年標準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3 年底,我國發布國家標準共44499項,強制性標準2064項。
具體來看,截至2023年底,我國共批準設立75類行業標準,備案行業標準共80828項;備案地方標準共69709項;社會團體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累計公布74240項團體標準;共有472459家企業通過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自我聲明公開標準3165625項,涵蓋產品5271353種。
《報告》還指出,2023年,新成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3個,截至 2023年底,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1338個。同時,2023年,各地開展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310個。截至2023年底,各地累計開展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8038個。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表示,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在標準實施方面,2023年,首次開展國家標準實施數據統計調查,通過對標準查閱量、下載量、銷售量、引用量、企業實施量和檢測應用量6項指標的綜合分析,得出我國“強實施”國家標準共有5784項,占總量的13.1%;“中實施”國家標準共有35583項,占總量的80.6%;“弱實施”國家標準共有2772項,占總量的6.3%?!皬妼嵤睒藴屎汀爸袑嵤睒藴蕦儆行嵤藴剩瑖覙藴实挠行嵤┞蔬_93.7%。
標準是科技成果的載體,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與紐帶,標準化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針對目前我國標準在促進創新發展方面的進展情況,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郭晨光副司長介紹,去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會同科技部等部門,大力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有三個方面的顯著成效:
一是標準與科技互動不斷增強,“十四五”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重大專項中設“標準國際化”項目,以科技創新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智能機器人、納米新材料和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標準研制。圍繞稀土材料、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航空核心基礎零部件等領域,批準設立首批國家標準驗證點38個,建立涵蓋宏觀戰略、標準化、測量測試、檢驗檢測、科技研發、產業應用等方面近500人的標準驗證點高級專家庫。建成34家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智能制造、光伏、家用電器等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累計推動1924項具有應用潛力的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為2245項技術標準。
二是關鍵技術領域標準供給不斷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供給比例達40%左右。新增備案行業標準4141項,其中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1902項,占比45.9%。新增公布2.3萬多項團體標準,其中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近1.2萬項,占比50.3%。
三是先進標準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新增標準“領跑者”近1400項。截至2023年底,已有2003家企業的3631項標準成為“領跑者”,“領跑者”名單覆蓋893類產品及服務。
《報告》指出,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著重加強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發揮標準在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中的牽引作用。結合實際提高一批技術、能耗、排放標準,加強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標準研制,推動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提高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品標準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發揮標準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保障作用。穩步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支持外商投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標準制定工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持續貢獻更多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三是發揮標準在支撐產業穩鏈中的基礎作用。聚焦工業機器人、北斗規模應用等重點產業鏈,實施一批標準穩鏈標志性項目,加快研制關鍵環節技術標準,進一步推動自主研發、自主技術向自主標準轉化,不斷健全完善我國標準體系,切實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
上一條: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在全國精神科GCP機構排行榜中排名第六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