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興化市鋸家村街邊筑起“一米菜園”風景
近來,興化市戴窯鎮鋸家村通村莊大道兩旁的“小菜園”,成了網紅打卡地。

小菜園,是一方菜畦,寬約2米,長約6米,與兩邊的小菜園畦連畦。畦與畦以“菜溝板”分隔。菜溝板狀如馬賽克地磚,鋪在菜畦排水溝上,既可用作田埂,讓人腳不沾泥采摘蔬菜,又可引排菜畦上的水至板下排水溝。每個菜畦與大道邊筑有暗溝,上面鋪有網蓋。
走進鋸家大道小菜園,只見一名中年女子彎著腰,笑盈盈地割著韭菜。在她身旁生長著大蒜、小青蔥、小青菜、菠菜、芫荽。立于其間的她,猶如被綠色包裹著。這名中年女子名叫曹紅蘭,居住在大道西邊的安置小區。之前,她和其他居民一樣,在大道空地上占得一席之地,挖翻破土,種植蔬菜。每當澆灌和下雨,水伴著泥便侵潤到路面,致路面泥滑、臟亂不堪。還有種戶種植高桿的油菜籽、黃豆等,收獲時秸稈、枯葉狼籍一地。此外,有時為了爭地,居民間還生出矛盾。馬路菜地成了臟亂差的環境問題、不和諧的焦點。
為治理大道兩側菜地環境,三年前,村里采取措施不讓種植,但隨之又出現亂堆雜物的問題。
大道是村莊顏面,如何才能讓大道兩側空地美麗起來?
今年7月,村兩委會召集兩側居民座談,形成了建設“美麗菜園”的初步規劃。
村里對大道菜園進行規劃,剔除不可用部分,可規劃菜園長500多米,兩邊就是1000多米。按2米至2.5米寬一塊菜畦,可建設400個,按照一戶2至3個菜畦,可安排100余戶。
泥水不漫溢是重中之重。鋸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唐蘇存說,為既能排水又美觀,村里借鑒蘇南經驗,引進“菜溝板”技術,覆蓋菜畦溝系,變明溝為暗溝。經過一個月的建設,該村通村大道“一米菜園”建成。
菜園建好了,關鍵在“管”。村里成立小菜園工作組,由村委會一名副主任任組長。制定了小菜園種植公約,規定種植綠葉、矮桿時鮮蔬菜,施用有機肥,使用生物農藥,保持菜畦整潔。對小菜園種植,按照先臨街和就近的原則,由居民認領和村分配,共落實87戶。居住在大道西側安置區、無菜地的47戶居民,每戶都分配了小菜園,告別吃菜要買的情況。每戶都與小菜園工人組簽訂了遵守《公約》的承諾書。
為激勵大家種精“一米菜園”,小菜園工作組還開展“雙月評”活動,按照菜品生長、菜品協調、菜畦清潔等10項內容綜合打分,得分最高的當選“菜園月度之星”,成績納入年終“十星文明戶”評選。
眼下,該村又在張野自然村大道、張野自然村安置區大道推行“一米菜園”建設。
“建設街邊‘一米菜園’,既符合農村實際,又能美化環境,讓‘污點’變成了‘亮點’,消除了村莊衛生死角,降低了環境治理成本。”戴窯鎮副鎮長劉勇說,目前,全鎮已推廣這種模式,相關村主動對道路兩旁的閑置空地進行清理,打造“一米菜園”,提升村莊顏值。
上一條:減少熱量攝入或能更長壽?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