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3233”:陜北蘋果產業升級的“通關代碼”
金秋十月,走進陜西延安的山山峁峁,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

扎根蘋果園三十余年,延安市寶塔區政協委員卜曉愚退休后一直放不下心中的“蘋果情結”,致力于果樹的栽培與技術創新,探索出的蘋果矮化密植栽培“3233”模式,成為延安蘋果產業升級的“通關代碼”,更成為當地民眾的“幸福密碼”。
在延安市寶塔區臨鎮鎮任家塬村的“3233”管理示范園內,卜曉愚正在觀察蘋果的生長情況。“許多老果園樹齡大,地理條件不好,但按照‘3233’栽培模式兩年管下來,效益卻很高,確實讓人深思。”卜曉愚告訴中新網記者,他認為“3233”栽培模式十分適合陜北蘋果產業發展,能夠實現果園“早結果、早豐產、早收益”。
“我是在2013年駐村時萌發了蘋果種植新技術的想法,通過不斷創新栽培方法,針對建園成本高、樹體長勢弱、水肥匹配差等突出問題,在總結原有‘三枝一扶’、坑施肥水、豆菜輪茬等一系列實用技術的基礎上,完善提升、創新集成蘋果矮化密植栽培“3233”模式。”卜曉愚坦言。
據介紹,“3233”栽培模式中的“3”是在建園時選擇根系旺盛、萌芽力高、干性強的砧木和新優品種;“2”指布坑結合減少蒸發、提高水分利用率;“3”指秋施基肥、配方施肥、豆菜輪茬增綠肥,共同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蘋果品質;“3”是按照高紡錘樹形標準早拉枝、強拉枝、多留枝相結合控冠促花、增強樹勢、促進早果豐產。
近年來,政協延安市寶塔區委員會秉持“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理念,積極發揮委員工作室職能作用,持續推動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設立寶塔區政協南川片農業界委員工作室,為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政協智慧力量。“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及委員工作室的成員,我更要心系于民、時刻為民,為陜北蘋果產業的升級發展付諸努力。”卜曉愚說。
卜曉愚不斷帶領“蘋果師徒”團隊的60名隊員在臨鎮鎮等多個鄉鎮果樹專業村的果園中指導推廣“3233”栽培模式,帶動臨鎮鎮任家塬村、麻洞川鎮雪水灣村等12個鄉鎮、街道辦,60余戶果農的蘋果升級換擋,間接帶動或影響該市1100余戶果農果園改造升級,改造后的果園戶均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
任家塬村的蘋果種植已有30余年的歷史,是遠近聞名的蘋果專業村,目前也在大力推廣“3233”栽培模式。據悉,該村種植蘋果的農戶占全村人口85%以上,2022年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年收入15萬元以上的果農達68戶,成為令十里八鄉羨慕不已的“好村子”。
劉佰生是任家塬村的蘋果種植戶,也是南川片農業界委員工作室的特邀委員,經常在田間幫助果農們解決“疑難雜癥”。“我種了20多畝蘋果,原來一斤蘋果能賣兩三塊錢,現在能賣到四塊多錢,‘3233’栽培模式能達到投資少、回報高的效果,現在1年的收入頂過去的好幾年。”劉佰生笑稱,自己靠著種蘋果在市區買了房、買了車,現在日子是越過越好。
此外,卜曉愚還主導將團隊探索出的高效栽培技術編撰成調研報告進行發表,為延安市寶塔區的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為果農借鑒、學習蘋果矮化密植栽培“3233”模式創造有利條件,并組織“3233”蘋果栽培技術培訓、經驗交流、擂臺比武等活動,擴大該模式在延安市寶塔區的推行力度。
上一條:一頓飯中的最差搭配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