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鄉村行·看振興“沙縣小吃第一村”香飄世界
遠山如黛,流水潺潺。金秋十月,穿過綠樹掩映的木質廊橋“龍鳳橋”,來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沙縣小吃第一村”俞邦村,濃郁的煙火味撲面而來,南來北往的游客紛紛在古樟樹、小吃街、民俗館前打卡留念。

沙縣小吃是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之一,共有240多個品種。過去30年,沙縣小吃走出山門,走向市場,成長為特色富民產業。目前,沙縣小吃遍布全球66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8.8萬家,連鎖標準店3900多家,年產值超500億元,帶動就業30多萬人。
俞邦村是沙縣小吃的發源地。從沙縣城區出發,沿福銀高速、長深高速,驅車40公里就到了這里。
俞邦村黨支部書記張昌松介紹,俞邦村轄4個自然村,共309戶1112人,全村超過80%的勞動力分布在全國,從事小吃產業。“他們賺了錢回來,不僅在家蓋起樓房,還在城里買了商品房。”
穿村而過,一株綠蔭如蓋的千年古樟樹引人注目。離古樟樹不遠的村中心,有一條熱熱鬧鬧的“尋根追味”小吃街,街道兩側寫滿各色小吃名字的燈籠高高掛起,琳瑯滿目的小吃攤熱氣騰騰、香飄四溢。
在“夏茂玉糕”小吃店前,72歲的店主俞和傳正在捶打肉餡。幾年前為了照顧孫子,俞和傳將外地的小吃店交給兒子來打理,回家開了這家小吃店。
“前兩年供電部門幫我們攤子進行改造,大家從傳統的氣爐、煤氣灶改成了電磁爐、電磁灶,做小吃不再是煙熏火燎了,客人來了,立馬可以下鍋,又快又安全。”俞和傳笑瞇瞇地說,現在來村里旅游的游客多,到店的很多都是回頭客。“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三四千元,光扁肉就能賣400多碗。”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保障。近年來,俞邦村先后實施了農網鞏固提升、人居環境治理、清潔化改造等50多個提升改造項目,打造集小吃體驗、紅色研學、民俗展示、生態康養于一體的多元化文旅項目,逐步讓游客從“半天游”到“留下來”。
同時依托獨特的資源稟賦,俞邦村開發“自然生態,鄉愁記憶”系列文創產品,延伸消費節點;注冊成立俞邦片區農貿發展有限公司,推廣地道農特產品;設立返鄉創業工作站,為鄉村振興賦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張昌松告訴記者,去年全村累計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超3萬元,村集體收入51.6萬元。
今年9月底,沙縣小吃記憶館在俞邦村揭牌,成為又一個網紅打卡點。展館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展示了沙縣小吃富民特色產業的風雨歷程和豐碩成果。
如今,穿行在俞邦村,一道道可口小吃煙火氣撲鼻,美食飄香;一棵棵百年古樟樹華蓋舒展,生機盎然;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長勢喜人,稻花飄香……綠水青山間,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幸福新圖景正在努力繪就。
張昌松表示,未來將通過“沙縣小吃第一村”這張閃亮名片,結合文旅產業的發展,推動當地田間地頭的農土特產品走向更大市場,進一步助力“沙縣小吃”香飄世界。
上一條:ProVeg亞太區11997;品創新12068;賽啟動參賽學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