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聽中醫專家解讀防治辦法
2月8日,陜西省中醫醫院調劑師在調劑中藥。
立春過后,季節交替,氣溫波動較大,抵抗力較弱的人群,容易引發流感、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近日,記者走訪陜西部分中醫醫療機構,請中醫專家分析初春易發呼吸系統疾病的原因,并提出診療建議,幫助大家認識生活習慣與免疫力之間的關系。
呼吸系統為何脆弱
2月8日,陜西省中醫醫院肺病科舉辦科普講座,主任醫師馬戰平為青年醫生和患者深入剖析初春季節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原因。
針對“為何寒冷氣候對人體呼吸系統影響顯著”這一問題,馬戰平表示,中醫經典中有“肺惡寒”的論述。初春,乍暖還寒,人體陽氣內藏,自我調節功能受到限制,容易引發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尤其是老年人、兒童以及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寒冷氣候對其健康影響更為明顯。
《難經·四十九難》提到“形寒飲冷則傷肺”。初春,人體抵抗力相對較弱,病毒和細菌容易乘虛而入。如果穿著過少或食用過多寒涼食物,會損傷肺臟,進而引發呼吸系統疾病。俗話說的“春捂”,就是提醒人們要注意保暖,避免寒氣侵襲。
在病毒性呼吸系統疾病治療方面,現代醫學雖有抵抗性藥物,但目前缺乏針對絕大多數病毒的根本性治療方法。對此,馬戰平說:“增強自身抗病能力,有效提升免疫力,是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關鍵所在。”
養護自身正氣
西安市民劉麗是一名腦力工作者,經常熬夜。2月8日,她因嗓子疼、咳嗽和身體乏力前往陜西省中醫醫院就診,并詢問中西醫治療理念的不同之處。陜西省中醫醫院肺病科副主任醫師譚國超解釋:“西醫主要通過藥物直接對抗病原體,而中醫則致力于調整人體的陰陽、氣血,扶助正氣,從而恢復整體健康。”
人體的免疫系統由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組成。中醫將人的免疫力統稱為正氣,關注的不僅是識別病毒種類,還深入探尋引起疾病的原因。譚國超說,當人體正氣充足時,外感病邪不容易侵入,即使感染,癥狀也較輕,病程也較短。反之,若正氣不足,邪氣就容易乘虛而入,引發各種疾病。
他進一步介紹:心理壓力對健康影響很大。繁重的工作和高壓環境容易讓人身心疲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的就是情緒變化與五臟六腑的密切關系。中醫認為,過度勞累和思慮過多都會“暗耗心血”,導致心臟供血不足,進而降低免疫力,使人更易感染疾病。
在治療上,中醫通過調理氣血、陰陽,使身體恢復平衡,采用溫陽散寒、疏風解表等方法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譚國超說:“每個人都應養護自身的正氣,保持合理飲食、良好作息,維持身心平衡,增強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
通過醫生的治療和講解,劉麗意識到保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性。
三分治七分養
2月7日,記者在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見到了來復診的咸陽患者王紅霞。王紅霞在甲流感染康復后,常規檢查各項數據顯示正常,但一直存在持續干咳的癥狀。幾個月前,她來到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尋求中醫治療方案。經過中醫治療,她得到了治愈。
該院急救中心主任岳黎明介紹,接診時發現王紅霞舌紅少苔、脈象細數,伴有咽干口苦、夜間盜汗等癥狀。經過詳細診斷,岳黎明判斷其為“氣陰兩虛、痰瘀互結”型咳嗽,病因主要是患者長期熬夜等生活不規律導致的虛火上炎。
“人體如同精密儀器,細微的異常癥狀都是健康警報。”岳黎明表示,中醫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優勢在于整體辨證和動態調方。針對王紅霞的具體情況,他們采用“養陰潤肺、化痰通絡”為主的治療方法。當患者咳嗽頻率減少后,加入酸棗仁、珍珠母等藥物以凝心安神;患者咳嗽基本消失后,改用玉屏風散合生脈飲,并配合三伏貼進行穴位調理等外治療法,徹底祛除病根。
岳黎明說,作息紊亂以及情緒不穩等因素是人體健康的隱形推手,會導致肺、脾、腎等臟腑失調,引發慢性咳嗽等疾病。他建議,呼吸系統疾病康復需把握“三分治七分養”的原則,只有將中藥調理與節氣養生、情志疏導相結合,才能實現標本兼治,避免疾病由慢變急轉為危重。目前,醫院已建立“整體辨證+動態調方+防治一體”治療體系,為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提供了科學的中醫康復方案。
上一條:我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繼續呈下降趨勢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