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深秋探訪烏蘭察布:綠富同興之路上的孜孜探索
題:深秋探訪烏蘭察布:綠富同興之路上的孜孜探索
岱海之濱,波光粼粼;蘇木山下,郁郁青青;云谷之上,碧空如洗。深秋的烏蘭察布,處處皆是風景,山青、水綠、天藍交相輝映,令人心曠神怡。深秋時節,中新網記者走進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探訪這座綠富同興之城的生態環境保護之路。
烏蘭察布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有著“中國草原避暑之都”的美譽。近年來,烏蘭察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全力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指標持續向好,環境質量穩步提升。
漫步于集寧區霸王河旁的沿河步道,水清岸綠,飛鳥蹁躚,處處充滿生機,在此散步、鍛煉的市民絡繹不絕。
“如今的霸王河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河水清澈,鳥兒增多。我經常來這里晨練,跑跑步,呼吸新鮮空氣,心情格外舒暢。”集寧區居民梁曉紅感慨道。
霸王河作為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的“母親河”,曾一度面臨河水污染、水源枯竭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給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生活健康帶來嚴重困擾。
2010年起,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對霸王河流經集寧全線進行全面整治。如今,一條22公里長、1公里寬的水域綠化景觀帶生態公園展現在眼前,昔日干枯臟亂的霸王河重煥生機,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景觀河。
霸王河的蛻變只是烏蘭察布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烏蘭察布全力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推動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由“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態之治”轉變。
數據顯示,2023年烏蘭察布中心城區優良天數比率達92.4%,PM2.5平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2024年,全市5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Ⅲ類水質以上,列入考核的8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當地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未發生重特大環境污染責任事件。
綠色不僅裝點了烏蘭察布的自然環境,更是推動了當地生產力發展,引領民眾走上致富之路。
在化德縣刀拉胡洞村的防沙治沙項目區,一片片新綠見證著生態變遷的奇跡。此前,在這片曾經沙化嚴重的土地上,人頭攢動、機械轟鳴,挖坑整地工作火熱而有序地進行著。
刀拉胡洞村黨支部書記劉軍對往昔的惡劣環境記憶猶新。那時,村周草原退化,風起時,黃沙漫天,嚴重影響村民的出行與生產生活。
“自開展各類生態修復工程以來,這里的氣候逐漸好轉,降水量增多,風沙天氣減少,農作物的收成也逐年攀升。許多村民參與到生態工程項目的日常管理中,不僅美化了家園,還極大地改善了經濟條件。”劉軍說。
不只是化德縣,烏蘭察布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讓更多人吃上“生態飯”。
興和縣察爾湖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推動“農工商文旅康”一體化發展,培育現代農業、康養旅游、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等業態,打造出“綠色養生谷休閑察爾湖”品牌形象,年接待游客量高達18萬人次,綜合收入超過千萬元。
四子王旗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重點發展馬鈴薯、肉羊、肉牛、旅游等主導產業,致力于打造馬鈴薯、肉羊、新能源、化工、旅游等“五大百億產業集群”。
卓資縣發展了包括林胡古塞、紅召九龍灣、紅石崖等景區在內的多個生態旅游勝地。2023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145萬人次,通過旅游帶動全縣收入實現8.7億元。
推窗見綠,出門即景。持之以恒的綠色行動讓烏蘭察布的藍天繁星常駐、碧水凈土長存,“綠色福利”成為當地民眾的“幸福標配”。如今,烏蘭察布“以綠生金”的渠道不斷拓寬,讓綠色發展的“氣質”更純正,讓祖國北疆的“顏值”更亮麗。
上一條:每份10元晚上7點開賣,上海一家社區食堂推出“剩菜盲盒”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