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蔡氏療法創始人蔡昌晉 德藝雙馨 融匯中西
發布時間:2024-10-08 14:49:28 | 來源:網絡 | 閱讀量:18611 | 會員投稿
岐黃獻禮國慶,大醫護佑健康: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健康養生理念和醫學實踐經驗的積累,蘊涵著深厚的哲學思想和智慧,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具有獨特的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防治觀,不僅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貢獻,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回望悠悠歷史,一代代傳承者上下求索、代代傳承,窮盡畢生心力不斷豐富著中醫學的內涵,為世人所景仰。而如今從古老幽邃的巴蜀秘境,走出了一位大德醫者——蔡昌晉。他所創造的“蔡氏臟腑經絡微循環整體療法”救治了成千上萬的患者,錦旗、牌匾、感謝信,紛至沓來……。名動中西,造福百姓,潤澤當代。
蔡昌晉,成華晉康診所的掌舵人,集眾多光環于一身:他是中醫領域的翹楚,也是中醫藥創新的重要推手,注冊有“蔡昌晉萬全方”這一知識產權。作為“中國十大疑難病名醫”,他的影響力跨越了國界,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中走向全球的中醫代言人。他不僅在四川省疑難病研究中擔任副組長,還因其在醫療領域的卓越貢獻獲得了廣泛認可。蔡昌晉院長同時還兼任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客座教授,并在中國科學家協會中擔任副理事長,積極承擔中醫形象大使的責任,傳遞國醫大師的精神遺產。作為“當代醫學家”和“雄安新區千年大計戰略醫學家”,他在養生保健與民族衛生事業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中國民族衛生協會的核心成員,且曾任全國養生之道中心的副主席,更一度摘得了亞洲名優品牌桂冠,并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中被表彰為“十大杰出貢獻人物”。
用行動鑄就醫魂 用科研詮釋醫術前幾年我們從眾多媒體中了解到“蔡氏臟腑經絡微循環整體療法”創始人蔡昌晉院長,在科研中的突破技術得到種種認可,醫術仁心得到患者無數好評,“中”字的破譯等等多項重大解決性問題新聞。而在這鮮花與掌聲的背后,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歷程。你可能想不到,蔡昌晉教授最開始是一名在供電局工作的職工,他走上醫學之路的過程,頗有幾分傳奇色彩。上世紀六十年代,正值蔡昌晉風華正茂的年紀,卻因“文化大革命”而輟學,初中畢業后分配到成都市供電局工作,成為一名外線電工,做的事情是登桿架線。由于兒時的夢想便是成為一名醫生,于是,在供電局工作期間,他常常利用業余時間,刻苦鉆研《內經》、《針灸大成》等醫學專著。當全國學雷鋒熱潮到來時,他還自告奮勇當了班組里的義務衛生員。1968年,一個意外事件,使蔡昌晉的人生發生轉折。那年的3月份,他的同事葉永良在促生產時不幸被冷槍擊中,生命垂危。蔡昌晉陪同葉永良飛往上海,來到龍華醫院。在這里,他對醫學殿堂向往的熱情,被再次點燃。幾經糾結之后,他向醫院提出了學習針灸的請求。由于毫無基礎,受到了醫生們的嘲笑。但是,他并沒有因此退縮,醫生們做針灸時,他就在門邊看,缺什么,他就主動幫人家拿。漸漸的醫院被他的真誠打動,讓蔡昌晉破格成為了龍華醫院第一個既沒有學歷,也沒有手續的“編外學生”。告別醫院,回到供電局工作后,蔡昌晉總是利用一切機會提升自己的醫術。他反復鉆研醫書,研究醫理,并反復在自己身上施針做實驗,漸漸地開始粗通“辨證施治”,并把人體幾百個穴位背得滾瓜爛熟。眾所周知,中醫學是一門經驗性、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為了弄明藥理,確認藥效,古代神農氏遍嘗百草,而蔡昌晉以“我以我血獻岐黃”的醫學精神拿自己的身體當“實驗田”,。后來,他還曾向海燈法師學習按摩的技術,又讀針灸函授,上中醫自修大學,拿到了大專文憑,1984年創辦第一中西醫院門診部,1996年成立晉康醫院,2013年創建蔡氏臟腑經絡微循環科研基地,一路走來,他腳踏實地,勤勉好學,并終于取得行醫證,成為了一位“名正言順”的執業醫師,享譽巴蜀。
在自學過程中,蔡昌晉專門鉆研傳統的中醫學和經絡學以及西醫學、西醫解刨學,并將中醫學、西醫血液微循環學和經絡學相結合創新總結出一套“蔡氏臟腑經絡微循環整體療法”。2017年11月17日,蔡昌晉出版發行了《蔡氏臟腑經絡微循環整體療法》一書,對“蔡氏臟腑經絡微循環整體療法、穴位注射療法的理論體系、發展歷程、治療模式”逐一進行了詳細梳理和總結。他也因此先后獲得“建國70周年十大杰出貢獻人物”、“華人楷模·公益獎”、“2018年度國際中國公益創新”、“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等榮譽。曾為國內包括兩院院士、高層領導、文化名流、社會賢達等數十萬人群解除了病痛的折磨,還受邀到瑞典、芬蘭等世界各地,開展醫學交流,幫助世界人民重新擁有健康身體。被人們尊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人”。
2022年10月,根據《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的要求,“蔡氏臟腑經絡微循環整體療法”列入國家團體標準(標準號:T/CI084-2022),為技術應用于臨床研究再次增加了權威性參考,使技術受到了更權威的認可與支撐。2023年獲國家科技成果一等獎。
中西醫結合 創新醫學理念千年中醫藥,百年健康人。中醫藥的發揚光大,有賴于中醫人;中醫人代代相傳,有賴于學術傳承。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歷代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發掘,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豐富的醫學文化遺產,蔡昌晉認為,只有繼承總結、擇善而從,才能發揚光大,所以,將傳統的中醫中藥知識和方法與西醫西藥的知識和方法結合起來,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才是對人類最大的貢獻。蔡昌晉作為中國醫學研究工作者、中醫藥行業的領軍者,懸壺濟世50多年,上下求索,砥礪前行,一直致力于中西醫結合創新研究與臨床實踐,敢于突破傳統思維桎梏,勇于創新理念和方法,其研究的“蔡氏臟腑微循環整體療法”,采取以中為本、以西為援、中西并舉的治療方法。即,以中醫經絡學、西醫的血液微循環和人體解剖學為基礎,以人體臟腑相對應的穴位以及任、督二脈為中心,以臟腑經絡為通路,所組成的一個臟腑經絡微循環新系統。選出10-30個穴位通過注射器注射活血化瘀中、西藥針劑,同時配合放血及輸液,口服中藥有機結合。具有新穎性、直接性、綜合性、經驗性和前瞻性等特點。適用于內、外、婦、兒、皮膚、神經、精神等各科。達到表里同治、扶正祛邪,和血化瘀。對調節人體健康、對多種疑難雜癥都有獨特療效,同時可以達到預防、保健、美容、抗衰老的作用,這項醫學創新的輝煌成果自發布以來,不僅為億萬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造福,更是彌補了中西醫結合這一醫學領域的空白。
起死回生創奇跡,百姓稱他為神醫1990年成都晚報記者以“中西結合濟世救人--記自學成才的中醫蔡昌晉”為標題,對蔡教授進行了報道,在文章中記者訪問了50多位他治愈的肝炎、胃病、氣管炎、偏癱、坐神經痛等諸般疾病的患者,不少人至今已五六年乃至十幾年,情況一直良好。河南平頂山煤礦桂開文同志來信,她患“玻璃血管”病,血管經常裂,皮下經常出現血腫,很是衰弱,經許多地方醫治無效。1986年經蔡昌晉醫治后,情況穩定,現在身體已比過去好多了。病家更稱贊蔡昌晉的醫德,家住本市下西順城街43號的董進基,1974年患神經脊髓炎后,下肢麻木,直不起腰,行走困難。1976年求醫上門。他見其行動不便,便主動用業余時間義務送醫上門,堅持了3年。后來董進基到廣漢上班了,星期日才能回家,為了鞏固治療效果,他又在星期日送醫上門,堅持了1年多。圣燈鄉八里莊村62歲的農民蘇勛貴,1984年突然中風癱瘓,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他連續送醫上門40多天,還為之洗擦屎尿,使其很快恢復了健康,至今還能勞動。16歲的姑娘魏立,患小兒麻痹后遺癥,不能行走。她父母在西藏工作,慕名特從湖南將女兒接來成都。他們在成都又無親友。盡管她岳母家4口擠在一間屋子里,他仍說服岳母,讓小魏住在她家,照顧她1年之多。經過治療,小魏恢復了自由行走的能力,后來參加了工作。去年7月,成都刃具廠退休工人的老伴聶洵璠突然半身不遂,他天天上門送醫,現已康復,因其經濟困難,不僅未收出診費、治療費,連藥費也免了大半。在2017年央廣文學記者周步在“蔡昌晉和他的“臟腑經絡微循環整體療法”采訪筆記寫到:第一個受訪者姓宋,來自貴陽,三十九歲。她來到這里十六天了。患者說,她患的是頸椎壓迫脊髓,走路不穩當,高一腳第一腳的,像踩棉花似的。之前到多家醫院就診,未果,到貴陽的一家三甲醫院去就診,建議做手術。患者不愿意做手術。另一個患者介紹,她就來到了蔡大夫這里了。她說經過十六天的治療,現在已經好轉了很多,走路穩當了。我問她打算什么時候回去,她說,按照這個進度,再治療一個療程就可以回去了。一個療程十天。第二個受訪人和第一個受訪人是姊妹倆,她是姐姐。她患頭痛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來,她幾乎走遍了貴州當地的大多數醫院,有的醫院說是頸椎問題,有的醫院說是腰椎問題。每一個醫院都是打針吃藥,卻沒有任何效果。之前她一直吃止痛藥,現在不吃藥了,已經感覺不到頭痛了。她在這里治療了十多天,“我已經好轉百分之九十”,她說。對于一個二十多年的頑疾,在十多天的時間里能夠恢復百分之九十,這實在讓人感到欣慰,同時也感到不可思議。她說,就是打針太痛了。每天打多少針?患者說,十一針,之后輸液。第三個受訪者是位老先生,姓王,八十三歲了,成都市人。他曾經是公務員。五月份的時候,走路開始氣喘,去成都一家醫院檢查,說是心血管堵塞,醫院建議做支架手術。老人不愿意做支架手術,就來到了成華昌康診所。問及醫療費用,王老先生說,醫院做手術大約得十萬元,他在這里治療三個多月了,打算再治療一個月,全部費用得五萬左走。我問,這里治療效果怎么樣呢?王老先生說效果不錯。“關鍵是手術之后一直得吃藥。”王老先生說。聊到怎么知道這個診所的時候,王老先生說,他十二年前在這里治療過腎功能衰歇病癥。“那時候在成都一家省級醫院治療了一段時間,醫生束手無策。經人介紹,來到了蔡大夫的診所。一個月后,我去那家醫院復查,醫生很奇怪的說,怎么什么都達標了。我沒有告訴他們是在哪里治好的。”王老先生笑著說。第四個受訪者他姓金,來自遼寧,在北京上班,二十七歲。他在這里接受治療十八天了,血脂等明顯降低了很多。他說痛風兩年了,一直沒有痊愈。后來,一個在京的同事也是同樣的病癥,在這里治好了,就推薦他來這里就診。問及蔡大夫的施治方法,金先生告訴我,十年前他患過痛風,在遼寧多次治療無果,到山西一加診所治好了。那家診所聯系不上了,朋友介紹,就來到了這里。他說施治方案基本一樣,不同之處是山西治療只在穴位打針而不輸液。金先生還告訴我,另一個床位上輸液的是他的母親,陪他來看病,因為血脂高,就順便進行治療。“就是打針太疼了。”之后和他的母親聊天,她告訴我說。第五個受訪者他是2013年從成都空軍某部退休的一位軍官,姓李,中校軍銜。籍貫貴州,曾服役貴州、云南、成都等地。他說自己患有多種病癥: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血脂濃、冠心病、脂肪肝、胰腺炎等等,最主要的是坐骨神經痛。2016年8月期間病癥發作,在部隊醫院和南寧、貴州等地的醫院看病四個多月,都沒能減輕病痛,多數醫院都告訴他,這種病必須得終生服藥。2016年12月24日,他已經無法下地走動了,在床上生活了五個多月。后來,接替他的曾經位置的那個部隊領導得知蔡昌晉大夫的施治方案后,讓一個朋友把他接到了這里。“我看這里的病人都是疑難雜癥,詢問了很多人,感覺像那么回事,就在這里治療了。就打針太痛。但這個效果快啊!其他醫院根本沒有這個方法。治療了十三天,我的坐骨神經就基本好了。”姓李的先生說。“我在這里治療三個多月了,基本好了,血壓還沒有降到滿意的程度。我想再治療十幾天。”聊及治療費用,李先生說,去年病重期間到十二月,他在幾家醫院一共花費四十多萬。在這里呢?我問。李先生說,這里花費只有十分之一。李先生還告訴我,他的一個朋友也在成都的一家大醫院,一直關心他的病情。李先生只是告訴朋友一直在成都治療,但沒有告訴他在那里治療。他怕有傷朋友的自尊。“朋友的醫術也很好,但他不會中醫的這種治療方法。”李先生說。和我聊了很久,李先生顯然意猶未盡,接著又告訴我說:“我住院治療的這幾個月,經常有香港等地的患者坐飛機來這里看病,早晨看完下午就回去了。蔡老師的中醫治療方法我都記住了,就是局部放血,穴位注射,整體治療。他用的所有針劑都一樣,只是穴位注射的劑量不一樣,口服的中藥不一樣。”患者:者保,男 ,43,腎結核行腎切除術后腎衰竭。經過運用蔡氏臟腑經絡微循環整體療法兩個月的治療,病情恢復。患者及家人向蔡教授及醫護團隊送來哈達。
通過以上一個個治愈的案例,我們真實的了解到“臟腑經絡微循環整體療法”如此神奇,如此玄妙!真是妙手回春、藥到病除!牢記醫者使命,詮釋責任擔當蔡昌晉在從醫生涯中兢兢業業,在他看來,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更不會重來,人活著本身就不容易,只有踏踏實實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才不枉來人世走一回。他不在乎名利,心里有兩件事最重要,一是救死扶傷,二是把中醫發揚光大。近年來,蔡昌晉即使再忙,他還是一直踴躍參加各種中醫藥學文化系列活動,帶頭倡導“發掘好、傳承好、保護好”中醫藥學文化。面對諸多媒體采訪,蔡昌晉一直強調,“我們誕生于這個時代,就應該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生命,無愧于病患的期盼。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更不會重來,人活著本身就不容易,只有踏踏實實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才不枉來人世走一回,我的理想是為人類醫學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做出我微博的貢獻”!對于我獲得的各種名譽或榮耀,只是自己在傳承中醫藥文化道路上的一串串腳印而已,這些腳印告訴我自己一直在努力。我希望在新時代中醫的傳承與發展中,讓中醫藥優質的健康醫療服務惠及全世界”。如今,事業有成、年事漸長的蔡昌晉院長完全有理由、有條件在家安享晚年,但他卻似乎變得比以前更忙碌了,因為他有了一個新的夢想——推廣”蔡氏臟腑經絡微循環整體療法“。蔡昌晉院長表示,“如果讓更多醫務工作者掌握這套方法,那就能為國家節約大量的醫療費用,也能給更多的病人帶來多一份健康的希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勤耕耘杏林的蔡昌晉院長盡管已至古稀之年,但他的匠心精神卻未曾減退,他如同一把歷經千錘百煉的寶劍,雖經歲月磨礪,卻愈發鋒芒畢露,映照出那份對醫學事業永恒不變的熱忱與堅韌。他的事跡讓我們深深感慨:每一個承載生命重托的醫者,其背后的辛勤付出和堅毅執著,才是點亮人類健康希望的真正火種。蔡昌晉院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那些經年累月積累的珍貴處方,猶如他心中的寶藏,卻未被束之高閣。相反,他慷慨地將這些成果無償地捐贈給國家,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幫助那些最需要的人。他的善舉,如同春風化雨,潤澤了無數家庭,讓他們在絕望中重燃希望的火種。蔡昌晉先院長的愛,超越了個人界限,成為連接每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紐帶。展望未來,蔡昌晉院長的愿景如一幅精美畫卷般展開,那是一幅和諧共生、健康繁榮的美好圖景。他相信,隨著蔡氏療法的不斷傳承與創新,以及中西醫學的深度融合,人類將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去抵御疾病的侵襲,實現真正的健康自由。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的名字或許會被歲月淡忘,但那份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以及匠心與大愛的精神,將會如星辰般永恒,指引后來者繼續前行,共赴那一片光明的未來!(文/賈妍)
上一條:原生鴻蒙開啟公測,微信原生版也邀請內測
下一條:返回列表










上一條:原生鴻蒙開啟公測,微信原生版也邀請內測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