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極光星座”雙衛星發射升空,背后有上海兩所高校的身影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2024年5月31日7點39分,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谷神星一號遙十二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將“極光星座01星、02 星”激光通信試驗遙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成功。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極光星座01星、02星”背后有上海兩所高校的身影。“極光星座01星”又名“復旦信息星”,“極光星座02星”又名“上海電機學院一號衛星”,兩顆衛星同箭發射,一起組成了名為“極光星座”的雙星系統,將開展激光通信在軌驗證和星間激光通信等試驗,極大豐富在軌星間通信試驗和應用能力,助力新一代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發展。
兩顆衛星升空后續迅速拉開彼此距離,建立穩定的激光通信鏈路,驗證從300公里至4000公里不同星間距下寬帶星間激光通信,測試星間業務數據的高速穩定傳輸。
金亞秋院士指導衛星研制
復旦信息星:重點探索星間激光通信和衛星光學遙感
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復旦信息星是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冠名星。中國科學院院士、電磁波與遙感科學專家、信息學院教授金亞秋為之命名。在軌期間,復旦信息星將重點探索星間激光通信和衛星光學遙感,結合衛星地面站接收與AI大數據融合處理。
通信載荷是衛星實現其信號接收、變換、放大和發送功能的核心組件。復旦信息星的載荷和平臺由金亞秋院士團隊領銜的復旦大學上海市科委低軌衛星通信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低軌衛星通信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與北京極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航天八院805所下屬埃依斯公司等聯合研制。
“很多通信的新技術,終于有機會在太空中驗證了!”復旦大學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俊文表示,“在軌期間,復旦將聯合極光星通團隊開展星間激光通信鏈路測試和驗證,構建激光通信在軌實驗平臺,開展在軌激光通信的先進信號處理研究。”
復旦信息星在太空中收集的實驗數據將通過復旦大學江灣校區交叉二樓樓頂的衛星遙感數據接收站傳回地面。這個5.4米口徑的拋物面天線,能將衛星發射的數據信號有效接收、聚焦、傳輸至學院機房,供各實驗團隊進行后端信息處理,形成“衛星地面站-星間-星地-天地一體”數據閉環。
學院團隊則發揮研究特長,深耕一手數據、運用有效分析手段開展協同驗證及系統測試。同時,運用大數據融合和人工智能手段,進行圖像信息融合和信息處理,優化圖像處理算法,讓數據識別的準度和精度更上一層樓。
得益于低軌衛星高度與攝像頭精度,目前的紅外遙感已能夠形成較高分辨率的地面圖像,加以規范合理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將在森林火災、自然災害的預警重建,安全城市、智慧農業建設等智能場景應用中大放異彩。
上海電機學院一號衛星
上海電機學院一號衛星:擁有兩項核心技術,三個實驗室協同“作戰”
5月31日,上海電機學院研發團隊在現場見證了衛星搭載火箭升空的場面。當日,谷神星一號遙十二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將搭載的“上海電機學院一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843秒星箭分離,帆板展開正常,衛星建立穩定對地姿態,整星運行正常。
“上海電機學院一號衛星”是上海電機學院微納衛星智能制造團隊與航天專業公司及相關研究院所合作研制并冠名的人造衛星。上海電機學院微納衛星智能研究院教授劉偉亮介紹,“上海電機學院一號衛星”具有兩項核心技術、三個實驗室協同的顯著特點。兩項核心技術,即擁有高集成高速率高可靠星間激光通信核心技術,以及衛星載荷平臺一體化集成設計技術;三個實驗室,則是開展衛星綜合測試實驗室、測控數傳地面站和地面應用中心的不同實驗室,它們的實時協同“作戰”,保障了天地一體化業務運行研究。
據上海電機學院消息,該校充分發揮地處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和上海閔行區上海航天城的區位優勢,正積極布局航空航天特色學科新賽道。學校通過積極打造與區域產業深度融合的“高端裝備制造與服務”學科體系,強化航空航天特色布局,不斷加大航空航天特色學科專業領域的建設力度,大力培養在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從事飛行器設計、制造、運維等的卓越現場工程師。
上一條:甘肅舉辦航空航天模型無人機競賽:4000余名青少年同場競技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