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全鏈路供應鏈體系,是京東持續經營的壓艙石
虞爾湖
潮起網「于見專欄」
在互聯網產業過去數十年發展歷程中,可以發現電商企業在持續不斷地追求規模。規模越大的企業越能在行業內站穩腳跟并成為領軍者。未能率先實現規模擴張的企業,諸如1號店、易迅網等都逐漸退出舞臺直至消失。
作為國內首家自建物流體系的電商平臺,京東可以說是一家熱衷于“基建”的互聯網企業。京東不僅有自己內部的企業供應鏈,甚至把這一套供應鏈基礎設施,向上下游的商家客戶、合作伙伴提供一體化的供應鏈服務。在年初,京東成為獲得2024年度Gartner供應鏈技術創新獎的唯一亞洲企業。
近日,京東集團發布了2023年度業績報告。在財報中,一條數據十分顯眼:截至2023年12月,京東的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規模達到1538億元,同比增長16%。
深耕供應鏈,長效價值終顯現
京東于2004年正式涉足電商領域,十年后即2014年京東奔赴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并成功躋身全球前十大互聯網公司排行榜。
如今,經過整整二十年的砥礪前行,京東已經從一家單純的電商企業成長為一家“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目前,京東的業務已涉及零售、科技、物流、健康、產發、工業、自有品牌、保險和國際等多個領域。
京東為確保所有運營步驟、關鍵環節資源優化配置,于2018年自主研發了“智能供應鏈技術服務平臺”。這套供應鏈系統可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對商品流信息進行數據分析挖掘,進而預測供應商上游的補貨能力和銷售能力。
當下,“無界零售”時代正在來到,消費者希望獲得所想所買即所得的極致購物體驗。消費者在京東平臺下單的背后,是采銷、倉儲、配送、售后等一系列服務的支撐。而京東供應鏈可以更好地實現海量訂單下供應商、平臺與消費者三者之間的協同。
不管當中涉及到哪些環節和平臺,最終還是要依靠物流來實現。這也就意味著要建立起一套高效、敏捷、智慧、協同的供應鏈網絡,無縫鏈接產業端和消費端,實現商品的快速流通和需求的精準匹配。
京東從2014年開始打造的冷鏈物流體系,專注于生鮮食品、醫藥物流等產品。依托冷鏈倉儲網、冷鏈運輸網、冷鏈配送網“三位一體”的綜合冷鏈服務能力,京東率先突破過去國內冷鏈“斷鏈”的困境,打造出了全流程、全場景的一站式冷鏈服務平臺,實現對商家與消費終端的高效交付服務。
同時,京東建立起的全流程智能溫度監控系統,實現0腐損,0斷鏈,引領了國內冷鏈物流市場的新標準。
京東供應鏈中特有的“以儲代運”的模式,也值得拿出來一說。為了讓消費者更快地收到貨物,京東除了在全國各地打造自有倉庫之外,還和各個品類商家簽訂存貨協議,讓商家原本的貨品倉庫改造為京東云倉庫,并交由京東負責物流管理。
這個操作雖然聽著來很簡單,但同行要效仿起來卻不容易。以儲代運的模式之所以能成立,離不開京東本身精準的數據分析系統和高效的物流運輸能力。當消費者下單后,商品會在距離用戶最近的一個物流中心出庫,發往京東配送站,再由京東快遞員完成“最后一公里”。
這也是為什么京東訂單的配送效率能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另外,被存貨占據資金的供應商也順其自然地成為了京東供應鏈金融的客戶,一舉多得。
總的來說,以儲代運是京東供應鏈上一次模式上的全面創新,不但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效率,也提升了京東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江湖混戰,供應鏈是京東最有力的倚仗
無論是阿里巴巴的流量體系,還是京東的供應鏈體系,在過去都表現出現強大的競爭力,從而在十多年間形成了雙雄爭霸的市場格局。
商的江湖完全可以說是一盤渾水了。
這場競爭誰輸誰贏,現在討論或許為時尚早。各家電商平臺的經營側重點不同,但這盤“買賣”的本質終究還是要劃分到零售業當中。
隨著零售場景的無處不在和供應的碎片化,各大品牌商家對數字化供應鏈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尤其是在全渠道銷售的今天,各大品牌廠商都要面對進行全新供應鏈重構的痛苦過程。京東供應鏈的出現則幫助這些商家打造了一整套的供應鏈服務,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
舉個例子,一些傳統品牌的廠家,常有諸如倉儲規劃和布局不合理、數字化管理不到位的毛病。這些傳統商家在申請加入京東云倉體系后,可以一步到位讓原來“沉睡”的倉儲資源全面盤活,省去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的無用功。
從2017年開始,京東就積極向“零售+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轉型。通過開放賦能,京東與所有品牌商、合作伙伴一起,不再彼此博弈,而是共同創造新的價值,共同向供應鏈要效益。
在2023年財報數據中,立足京東供應鏈的全年服務收入達2134億元,同比增長17.8%。顯然,商家從京東供應鏈獲得賦能的同時,也為集團營收創下了豐厚的收益,實現雙贏的局面。京東供應鏈長年積累的能力已經向各行各業逐漸輻射開來,輻射到更多企業身上。
如今電商平臺至今的競爭早已不是靜態的比較,而是多維度的動態比拼。從理論上說,只要投入的資源足夠多,再強大的壁壘都會被攻克。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仍有個別壁壘具備極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那就是“時間”。
從廣義上說,時間壁壘就是一種長期主義。京東從創立之初,就著手搭建起自營物流系統,從而一步步搭建起完整的供應鏈生態平臺。放眼其他競爭對手,京東在這方面是“唯一的”。
這就為京東建立起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除非行業重新大洗牌,否則京東在供應鏈所構建的護城河很難攻破。
供應鏈金融的誕生,是神來一筆
對比實體線,開網店或許少了一些固定資產的支出,但資金壓力還是存在的。向工廠下單需要定金,日常推廣需要費用,遇到大大小小的促銷節日,商家更是需要大量備貨,日常營運資金往往難以負荷。在這一情況下,京東在2012年就做起了供應鏈金融業務。
最初京東發現一些供應商存在資金流轉困難的問題,所以京東把供應商的應收賬款按單筆融資的方式推給銀行。但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執行層面存在著不少阻礙。
于是,京東把供應商的應收賬款的各種數據集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池,放入一些金融風控點,利用數據系統自動判斷風險等級。供應商在這個供應鏈金融系統內容,可以生成自己的授信額度,直接申請融資。這就是最初的京東供應鏈金融產品——京保貝。
京保貝上線第一個月即完成超過10億規模的放貸。供應商可以在額度范圍內進行融資,如果供應商沒有及時還款,京東會使用供應商的應付賬款進行還款。換言之,在供應鏈金融體系下,平臺資金流轉形成閉環。如今,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已經走過十年,從內部業務走向了外部產業鏈,基于供應鏈的金融業務已經成為京東增長最快的業務線之一。
供應鏈金融產品歸根結底是為了服務京東自身的生態體系而開發,并加速了京東整個生態體系的運轉效率。
另外,京東供應鏈金融最具有意義的一點,是解決了傳統動產融資的困局。傳統動產融資有三大困局,一是抵質押物范圍小,導致廣大中小企業動產價值難評估、難質押;二是缺乏全國性的、電子化的動產質押登記平臺,導致重復質押等風險事件頻發。最后一點則是過去的質押方式十分死板,貨物一旦用來融資,流動性就大幅下滑,無法隨著貨物買賣狀態進行調整。
而京東供應鏈金融的出現,則全面整合了質押商品從生產、運輸、存儲到銷售的全鏈條數據交叉驗證,可以做到動態質押。
目前,京東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產品已經在為各類場景、各種特色企業進行服務,并覆蓋了很多傳統動產融資觸達不到的群體。
結語
回溯京東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京東遵循的是一種“科技驅動”的供應鏈服務創新模式。京東以自身電商平臺為基礎,為其平臺上的各類供應商通過大數據和智能技術賦能提供定制化、柔性化、快速化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并加以金融服務支持。
互聯網變革顯然遠未結束。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不斷升級的同時,也給電商行業帶去更快的發展渠道。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一體化供應鏈所帶來的降本增效與極致的快遞物流服務都會成為京東集團源源不絕的業績增長動力。
上一條:在華跨國公司負責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不會變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