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傳統新興產業,如何共振?丨十問廣東經濟
機械猛犸象配合手機指令做出各種動作、機器人配合音樂翩翩起舞……“玩具之都”汕頭澄海,大年初五之后,多家玩具工廠就已開動生產線。在5G、AI、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加持下,汕頭的傳統玩具產業煥然一新。
在實體經濟中,傳統產業是老家底、基本盤,事關百姓衣食住行;新興產業則是增長點、增長極,握著通向未來的鑰匙。
但是,近年來有部分地區出現注重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而忽視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情況,從而導致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不暢、制造業增長放緩等問題。傳統產業甚至被誤解為是“夕陽產業”。
作為經濟大省,廣東如何讓傳統新興產業實現最大共振,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傳統產業怎么變?
傳統產業仍保持廣東實體經濟的主體地位,是具有競爭優勢的重要領域。
以傳統制造業為例,數據顯示,傳統制造業為全省規上制造業貢獻了約1/3的營業收入、三成的利潤總額。
像“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就曾經造就了廣東制造業高速增長奇跡。
但這些傳統產業,如今也不可避免走到轉型時刻——
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供給不足并存,創新能力不強、產業基礎不牢,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上升,鞏固提升競爭優勢面臨較大挑戰。
傳統產業如何轉型?重點在創新。
當前,廣東傳統產業不斷以科技創新塑造競爭新優勢,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支柱產業向綠色化高端化發展,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先看“含智量”。在華為松山湖南方工廠,基于廣東移動5G專網,工廠可完成缺陷點位的自動巡檢,減少大量重復勞動,助力節約生產成本75%;健力寶佛山三水工廠的8條生產線均已實現全自動化,最高產能可達2000罐/分鐘。
再看“含綠量”。維達紙業通過開發出不同的數字化模型,大幅提高造紙過程中的蒸汽利用率,擺脫曾經“耗能大戶”的稱呼;老牌日化企業立白研發的洗衣凝珠和普通洗衣液相比,每洗一次衣服可減碳40%。
還有“含金量”。“中國羅非魚之都”茂名聯合廣東移動,實現羅非魚養殖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使農戶收益提升30%,帶動1.7萬名漁民人均增收2萬元。
一個個傳統產業,正變得越來越不“傳統”。

位于松山湖畔的華為東莞基地。南方+記者 孫俊杰 攝
新興產業有多強?
如果說傳統產業為經濟發展打穩了地基,那么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決勝未來的關鍵。
近年來,廣東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集聚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廣東新經濟增加值為1.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4.8%。
其中,廣東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表現最為亮眼。
如今,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里面,就有1輛是“廣東造”。在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下,汽車產業成為廣東第八個萬億產業集群。
越來越多的廣東新能源汽車,駛向全球各個角落。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出口機電產品3.56萬億元,占出口總值的65.4%;其中,電動汽車出口增長229%。
從傳統到新興賽道,廣東車企你追我趕,打得火熱。
比亞迪擁有4000余人智駕團隊,其中超過3000人為軟件工程師;廣汽埃安先后發布了夸克電驅、5C閃充技術、彈匣電池2.0等技術成果,實現電池全棧自研自產,它的智能生態工廠入選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來自小鵬匯天的陸空一體式飛行汽車成為2024年美國消費電子展上的明星產品。
另一邊,低空經濟相關產業也在快速崛起,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
在田間,大疆農業無人機正在空中執行播種、授粉、撒肥等一系列工作;在居民區,一架架美團無人機滿載而歸,正在后臺系統的指揮下飛向智能空投柜……
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發布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低空經濟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值將達3萬億至5萬億元。
還有更多產業集群正在蓄力發展。從人形機器人到生物制造、商業航天,廣東正探索一個個萬億級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產業集群。
隨著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全省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格局也將加快形成,廣東先進制造業的產業版圖也隨之更加清晰。
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總裝車間正在進行安裝。南方+記者 許舒智 實習生 羅羽翎 攝
新舊銜接靠什么?
當然,我們也要意識到:機遇面前,仍有不少挑戰。
對內,新興產業發展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現代化水平還有待提升。向外,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仍存。
廣東如何把握好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省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答案——
處理好“立”與“破”的關系,立字當頭、先立后破。
所謂“立”,就是要加快培育新增長點、推動新動能見實效,發展新質生產力。
以深圳為例,2023年,當地出臺相關文件,重點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2023年前三季度,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10393.39億元,增長8.3%,占GDP比重提升至42.5%。
所謂“破”,就是要做好新舊動能之間的銜接和切換,穩住經濟增長的傳統引擎。
在洲明科技大亞灣制造基地,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和裝備讓基地成為全球LED屏幕生產的高地。工藝制程品質穩定性提升80%、生產效率提升50%,物流中轉效率提升60%、倉儲面積利用率提升350%。
要處理好“立”與“破”的關系,就要堅持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協同共進。
廣州“時尚圈第一獨角獸”希音的崛起,就是有力的證明。
希音通過大規模應用“小訂單、測試再反單”的按需生產模式,有效降低庫存、減少浪費,提升產業整體效率,為傳統服裝產業變身時尚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實踐的樣板。
就在去年,希音把灣區供應鏈總部項目搬至廣州。這一大動作背后,看中的就是以紡織服裝產業為代表的廣東萬億時尚產業集群,只有扎根制造集群中才有生命力。
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更不屬于夕陽產業。像造紙、陶瓷和食品等廣東傳統優勢產業,經過數字化轉型洗禮后,同樣也是朝陽工業。
堅持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并舉,做好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這兩篇大文章,廣東將通過新與舊的更迭,激蕩起向上、向前的強大動能!
話題研究員 郜小平 拱千舒 姚翀 周中雨 劉倩 許雋 葉丹 陳明詩
上一條:萬國數據公布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新獲兩筆大訂單、繼續推進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