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今年春節,煙花重燃了嗎?
圖源:圖蟲創意

經歷了多年禁燃令和疫情沖擊的煙花產業,今年春節能否再迎來訂單的增長?
春節等節日慶典燃放煙花,是中國人的傳統和喜愛,政府也會以煙花表演增加節慶的氣氛,然而伴隨著污染和安全事故,煙花爆竹曾被全國90%以上大中型城市中心區域和1000余家縣級市禁止燃放,甚至一度成為必須淘汰的落后產能。
2023年底,煙花全面禁燃令將解除的呼聲甚盛,但政策上改“禁”為“限”的節奏比較緩慢,中國煙花產業能否成功突圍,從純工業生產中突破發展文旅產業也存在未知數。
煙花對春節的意義重大?
當絢爛的煙花綻放在漆黑的夜空中,節日的喜慶氛圍得到渲染,中國人的春節更加少不了煙花爆竹,除了傳統習俗文化的需要之外,更是一年忙碌到頭的犒賞和表達團聚的喜悅。
然而,煙花曾在北京奧運會達到巔峰期,此后由于環保和安全問題,就變成大面積的禁燃。據瀏陽市鞭炮煙花產業發展中心不完全統計,煙花爆竹曾被全國90%以上大中型城市中心區域和1000余家縣級市禁止燃放。
2023年1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報告2023年備案審查工作情況,并公布了多起備案審查典型案例。其中便提到“全面禁燃煙花爆竹不合法”這一案例。
報告在談及該案例時稱:“有的地方性法規規定,全面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有公民和企業對全面禁止性規定提出審查建議。”
法工委經審查認為,大氣污染防治法、國務院制定的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對于銷售、燃放符合質量標準的煙花爆竹未作全面禁止性規定,同時授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劃定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時段和區域;有關地方性法規關于全面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與大氣污染防治法和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不一致;關于全面禁售、禁燃的問題,認識上有分歧,實踐中也較難執行,應當按照上位法規定的精神予以修改。報告稱,經溝通制定機關已同意對相關規定盡快作出修改。
但實際情況是,2023年初,河南、廣東、山東、遼寧等多地已將“禁止”改為“限制”,規定民眾在特定時段和區域內可以燃放煙花。總體上,政策上全面解禁不太現實,極大可能是改“禁”為“限”,分區域分時段燃放煙花,松綁的節奏進行得還比較緩慢。
煙花產業尋求突破
盡管“禁燃令”全面解禁不太現實,但中國重要的煙花產地瀏陽,2023年相關產業的產值仍然迎來可觀的增長,并對未來3—5年的預期較為樂觀。近年來,煙花產業也不斷地淘汰落后產能和尋求產業轉型,取得一定的成效,只是從純工業生產轉變為文化旅游產業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煙花爆竹,產業結構上已經完成了一輪供給側改革。首先是針對污染和安全問題,強制性地淘汰大量落后產能,規范安全生產的過程,從傳統手工生產逐步轉變為現代化生產,不過仍有濃厚的地方和師徒傳承色彩,銷售端仍是利潤豐厚的環節,尤其被獲得銷售資質的各地經銷商所壟斷。
在國際市場上,我國是最大的煙花出口國,但主要覆蓋的是大眾消費市場,專業燃放類市場則落后于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后者對原料純度、研發能力、生產流程的安全性和規范性都有更高的要求。
在國內市場,近年來嚴格的監管政策已使得行業的安全標準大大提升,目前煙花表演類項目的一大半客戶也是各地政府,還有迪士尼樂園、長隆等文旅單位。因此,煙花產業向文旅產業轉型突破,是目前可行且空間較大的轉型方向。
然而,轉型還面臨著人才缺乏、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等問題。據相關媒體報道,培養一個高級工藝美術師需要6—10年的時間。由于這一行業需要的知識結構較為綜合,只能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培養,還需要疊加多場次的實踐經驗。目前,全國范圍內,真正懂設計、編排和操作,能勝任煙花表演設計師這一崗位的人才,僅有50人左右。
盡管如此,煙花重鎮瀏陽對未來仍然樂觀,《瀏陽煙花爆竹產業高質量安全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4年煙花爆竹全產業鏈總產值增至500億元的發展目標。而2022年,瀏陽全市花炮產業集群實現總產值301.5億元,也就意味著兩年將實現66%的增長。
責編:羅曉霞
校對:王錦程
上一條:途虎養車與DRiV德雷威強強聯合Champion冠軍全系列養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