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資金融通助力“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自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資金融通作為“五通”之一,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其一,金融服務網絡持續擴大,合作機制日益完善。截至2023年6月底,共有13家中資銀行在50個共建國家設立145家一級機構,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務的便利度。此外,中國已與20個共建國家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有效促進了貿易投資便利化。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動成立了多邊金融合作機制、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等,提升了金融互聯互通的深度和廣度。
其二,投融資平臺持續拓展,豐富了共建國家的投融資渠道。我國先后出資設立絲路基金,并與相關國家一道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與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這都有效撬動了市場資金參與共建。另外,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還設立了“一帶一路”專項貸款,持續加大融資支持。
其三,投融資方式持續創新,滿足共建國家投融資需求。目前,我國已設立多個“一帶一路”主題基金和主題指數。證監會也啟動了境外機構在交易所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試點。我國還發起設立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多個國際經濟合作基金。
總體而言,過去十年,隨著金融合作以及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完善,“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效率持續提升、規模持續增長。2013年至2022年,我國與共建國家的累計雙向投資超3800億美元,其中對共建國家直接投資超過2400億美元。
在肯定過去十年資金融通對建設“一帶一路”的強加持作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未來資金融通還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之間仍有加強合作的空間。過去十年,“銀行+保險”模式在提升投資標的信用水平、促進投融資方面發揮了良好效果。未來,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擔保機構等仍可強化投融資合作機制,為資金融通賦能。
再者,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各類金融機構仍需探索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以滿足“一帶一路”資金融通需求。近年來,金融機構積極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適時推出了諸多創新型金融產品。未來,金融機構仍需加大創新力度。
十年征程再出發。筆者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資金融通將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的第二個“十年”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上一條:沙前胡的功效與作用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