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探索新能源重卡的未來:葦渡科技的創新與突破
“葦渡科技第一款電動重型卡車(以下簡稱‘重卡’)將于明年第四季度正式交付,現在正和迪卡儂、榮慶物流、嘉里物流開展聯合測試,這款車會搭載高級輔助駕駛并能迭代到自動駕駛的能力。”上海葦渡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葦渡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韓文對記者表示。

在多家中外重卡企業相繼陷入困頓之際,葦渡科技卻踏實地走在“測試——交付”的既定路線上,與嘉里物流合作之前,葦渡科技已經與迪卡儂及榮慶物流進行了歷時40天的高溫及高原測試。在新疆48度的環境溫度下,在青海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葦渡科技的重卡帶著迪卡儂的貨物穿行了一萬公里,充分驗證了這款重卡在極端路況下的可靠性和適應性。
葦渡科技這款重卡到底有何優勢?這些優勢下的造車成本又如何控制?葦渡科技為何首款產品便瞄準了中美歐三方市場?當前局勢下葦渡科技為什么信心滿滿?記者近日專訪韓文,他對這些問題一一做出了解答。
一款“顛覆性”的重卡
過去五年,韓文一直從事重卡相關的工作。斯坦福大學讀完MBA后,韓文加入了金沙江創投,隨后,他以投資人的身份加入了一家專注卡車的自動駕駛公司—智加科技。在幫助智加科技接洽中美歐市場的過程中,韓文逐漸意識到做重卡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根據《中國數字貨運物流發展報告》的數據,2022年我國公路貨運市場約為5萬億元。在做投資出身的韓文看來,美國、歐洲市場公路貨運也都是萬億級別,規模如此大的單一品類市場,是一個很顯見的機會。
中學就去國外、成長過程中擁有多重“跨文化溝通”經歷的韓文,發現雖然重卡的生產、研發地域性很強,但重卡客戶的應用需求,跨地域范圍極廣。“你可以想象,如果能打通迪卡儂集團這樣一家跨國企業,從全球的角度統籌中美歐各個地方用車的需求,就可以用一款車來滿足它各個地方智能化、電動化產品的迭代。”
這正是葦渡科技選擇迪卡儂進行聯合測試的原因。作為一家運營場景豐富的跨國企業,迪卡儂自有一套“高要求”的重卡“標準”,其中包括重卡在高原、高溫等嚴苛環境下都要達到600公里續航,以及裝卸貨時能夠進行快速充電的解決方案等。韓文透露,明年第三季度,葦渡科技的這款重卡將會在客戶指定的精確路線上運送貨物,這種需求,對于葦渡“通過惡劣環境測試”的重卡來說,“并不困難”。
通過迪卡儂高標準測試的葦渡重卡,各項參數無疑可稱得上“高配”,作為一款初研的重卡產品,面對中美歐客戶的市場、需求差異,面對個體的駕駛習慣差異,是否應該進行需求細分,這款“高配”產品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首先是卡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能夠極大改進用戶的駕駛體驗,因此,如果給用戶提供一款‘足夠好用’‘誰都可以開’的重卡,個體使用習慣的不同,就沒有那么重要。第二,重卡運輸場景方面,中美歐的都是高速公路運輸,相似程度很高。我們做過統計,60%-70%的美國重卡單程在160公里以內,60%的中國重卡運營距離在500公里,所以我們最高做了600公里,因為600公里正好能覆蓋中美絕大部分車單程的行駛里程。因此在車的配置上,我們做一個最小公倍數,做一款能覆蓋大部分已知主要市場的重卡。此外,我們的快速補能技術也可以在不影響司機運營時間的情況下,滿足客戶在京滬、京廣、滬廣等干線的長途運輸需求”
“當然,我們的大電池板是600公里續航,我們也可以做300-500公里不同配置的版本,我們的電池是一種模塊化的設計,屬于我們這款車整體設計的一環。”韓文坦言,葦渡科技就是想造出一款“顛覆性的”重卡產品。
重卡“駱駝”:聰明、能載、加量不加價
這款重卡的“顛覆性”主要體現在,車輛整體采用了“從頭正向研發”,模塊化程度做的非常高。
傳統卡車主要運用的是內燃機技術,架構也隨之展開。在新能源時代,純電車并不需要變速箱、內燃機、轉動軸這些“舊能源時代”的老架構,因此新能源時代的重卡和傳統的燃油重卡在結構上有“顛覆性的區別”。“就像是手機從按鍵到觸摸屏,我們的純正向研發也是一樣具有‘顛覆性’,這款車從骨架到五臟六腑都是為電動化設計的。”韓文介紹。
為何這種變革能夠發生在葦渡科技?韓文認為,一共有四重因素。
第一重即團隊能力。創始人韓文本身的自動駕駛背景,讓他能夠在自動駕駛的需求下對這款重卡的硬件提出需求。“可以理解成我是一個寫app的軟件工程師,我更明白什么樣配置的手機才能帶動這個app。”自動駕駛明確和強烈的需求,讓韓文知道自己想要一款什么樣的產品,“包括線控平臺、整輛車的電子架構等等。”
葦渡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陳澔利,是一位在大運汽車集團工作了13年的老將,作為總經理負責了大運集團的第一臺柴油重卡、第一臺電動重卡,第一臺氫燃料重卡、第一批電動乘用車的研發、生產,可謂經驗豐富。兩位“掌舵者”的分工是,韓文從智能化提出對產品的需求,陳澔利通過他豐富的造車經驗,把控造車過程中踩過的雷、掉過的坑。除此之外,葦渡科技還擁有一支100多人的專業研發團隊,其中80人擁有8年以上的研發經驗,截至目前,團隊已為葦渡科技申請了200多項發明專利。
第二重在于,葦渡科技的重卡在設計之初,就一直在用心滿足客戶的需求。目前,葦渡科技的客戶包括多家跨國企業,他們覆蓋的地域、運輸的場景、貨品均有差異。以葦渡科技和嘉里物流的合作為例,嘉里物流要求這款重卡需要具備長續航和快速補能的能力,倒逼葦渡在與迪卡儂合作之后加快了補能能力的研發。
除此之外,與供應商共同研發和國際化的融資策略也是葦渡科技能進行“從頭正向研發”的原因。
韓文為“從頭正向研發”下了一個定義,即這款電動重型卡車核心的零部件都是由葦渡科技重新設計,與供應商共同研發,以滿足客戶對重卡的種種需求。
如果說“從頭正向研發”是葦渡科技這款重卡堪稱“顛覆性”的原因,那么L4級別的自動駕駛,則讓這款重卡在實際使用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4年,美國自動化工程師協會提供了一個實用的分級方案,為自動駕駛分級制定了標準。這個方案將自動駕駛智能指數分為L0到L5。其中L0指的是人工駕駛——汽車沒有自動控制功能,駕駛員始終自主控制車輛,如今公路上的絕大部分汽車都是L0級;L5為全自動駕駛——你只需要坐上一輛車,說出你的目的地,剩下的所有事情都交給汽車自動處理,這種汽車甚至連方向盤都沒有。
目前,L5全自動駕駛的實現還遙不可及。為了實現L4高度自動化駕駛的需求,葦渡科技為這款重卡設計了全冗余線控電動底盤。韓文認為,自動駕駛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個趨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全冗余線控電動底盤,將為這款重卡未來在自動駕駛層面提供向上兼容的空間,葦渡重卡的軟件層面,則會基于全新架構逐步將輔助駕駛演進到自動駕駛。
韓文將自己公司這款重卡稱為“駱駝”,在他看來,葦渡科技的“駱駝”具有多個優點。由于“駱駝”的“筋骨”都是由葦渡科技“從頭正向研發”,做了大量“輕量級”和“降低風阻系數”設計,這只“駱駝”的體重較之別的“駱駝”為輕,受風的阻力為當前重卡車型里最低,而保持載貨量不變。同樣載貨量,整體重量的優勢,又讓這只“駱駝”能夠跑得更遠、更快。
“駱駝”的“駝峰”容量受益于葦渡科技自研的電池包技術,配電量能夠達到750度,比起國內大多數油改電車型高出60%左右,搭乘葦渡800V高電壓快充平臺,“駱駝”可以快速進行“補給”。這讓“駱駝”在長途跋涉后停下來補能的次數更少,補能的時間更短。
專注于自動駕駛卡車網絡運營嬴徹公司創始人兼CEO馬喆人認為,“客戶的要求從第一天就沒有變過,一是足夠安全,二是帶來真正的降本效益。”觀察葦渡的“駱駝”可以發現,這只“駱駝”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耳朵”(后視鏡),這是因為駱駝體內設置了數字后視鏡。“數字后視鏡是左右兩個大屏幕,各自有兩個視野,有正常角和廣角,可以有效的改善駕駛中的視覺盲區,搭配我們的高級輔助駕駛功能也會讓駕駛更安全。”
當前,用電來驅動卡車,比油的成本降低20-30%,“駱駝”憑借自身耗能少、補能效率高的優勢,又能實現進一步降本增效。
“駝鈴”闖入歐美市場
堅持從頭研發,堅持正向研發,堅持軟硬件“高配”,卻沒有影響“駱駝”“價廉物美”的優勢。
盡管在硬件上投入了很多研發費用,但韓文認為,“駱駝”的模塊化設計帶來了極好的兼容空間,單款車型具備很強的延伸性,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后續同平臺開發的費用。“這就是給產品進行正確定義的重要性,它不會讓你多花很多錢,未來這些設計都可以延伸到別的車型。在一輛車的全生命周期看,電動卡車的成本也是要比燃油卡車更低。”
另外一重成本優勢是中國的造車環境帶來的。2022年,中國的電池產能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鋰離子供應鏈數據和預測,中國擁有近900GWH的制造能力,占全球總產能的77%,在世界十大電池制造商中占六家。因為缺乏電池供應,美國多家重卡企業面臨停產和破產之虞。
電池制造只是拼圖中的一塊,構成電池的大部分材料,如電池級鋰、電解質、隔板、陰極和陽極,也主要由中國制造。
除了電池和供應鏈優勢,韓文認為中國在智能設備和人才質量上的優勢,也給了葦渡很多幫助。“中國電動車供應鏈占了全球的一半,智能設備出貨量全球最大,研發人才儲備豐富質量又高,如果要造電動車,選擇在中國造,這是沒問題的”。
駕駛體驗更好、綜合運營成本更低、成本控制又優越,這讓“駱駝”在面向歐美兩大重卡市場時,具備了極強的競爭優勢。
“歐美對于這種新能源的產品付費意愿更強,現在美國一臺純電重卡賣到30萬美元以上,我們的重卡從售價到全周期成本都比美國產品低,我們要‘卷’到國外去。”
此前,葦渡科技還和TUV南德意志集團達成合作,后者將為其新能源重卡提供美國FMVSS、FMCSR、加州法規、EPA amp; CARB適用法規的合規性服務,推動葦渡新能源重卡在國際市場的落地。
“重卡走出去的機會是有的,現在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抓住。葦渡希望能做這一小部分,給大家蹚一蹚,把這條路先走通。”
上一條:小巧但能打,ROG冰刃X與你一同見證勝利時刻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