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白蛇”“紅樓夢”為支點,宛平劇院長江劇場推出180臺480場演出
3月21日,2025年宛平劇院長江劇場"幕起生花"演出季發布會舉行,以兩大國民文化IP“白蛇”“紅樓夢”為支點,180臺480場演出、活動覆蓋戲曲、曲藝、舞劇、話劇、民樂、脫口秀,聯動近200場藝術美育活動,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美學體驗。

位于人民廣場黃河路核心地段的長江劇場,完成一樓區域升級改造后,設立文創潮玩打卡點,開拓文旅融合新舉措,日間敞開大門迎接八方來客。黑匣子推出戲曲駐場“紅色印記”“上海記憶”等觀演套餐,紅匣子繼續淮劇、評彈、滑稽戲駐場演藝,吸引更多游客和觀眾,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
宛平劇院長江劇場“戲韻白蛇”系列聯合京劇、昆劇、淮劇、評彈、婺劇等呈現“白蛇”形象。京劇《白蛇傳》唱做并重,悠揚美妙。青年演員張冉再現癡情昆劇“白蛇”,淮劇《白蛇傳》在鑼鼓經中賞西湖絕戀。評彈“白蛇”通過三弦琵琶說千年。婺劇《白蛇傳》發揮劇種特點,武戲文做,文戲武做。
多種藝術形式《紅樓夢》推出“夢系紅樓”系列,既有大劇場越劇《紅樓夢》,也有小劇場古戲樓版《紅樓夢》。中央芭蕾舞團《紅樓夢》以足尖繪就太虛幻境,民樂《夢戲紅樓》再回87版經典“紅樓世界”。劇院總經理夏天表示:“當劇場穹頂落下藝術花瓣雨,我們見證的不僅是演出季的啟程,更是傳統文化根系在這片土壤中的交融相長。”
名家薈萃的戲曲板塊精彩紛呈,京劇、昆劇、婺劇以演出周形式帶來多部佳作。梅花獎得主樓勝、楊霞云領銜《白蛇傳》《穆桂英》《三打白骨精》等五部婺劇,擴展宛平“戲碼頭”。繼2024年“依依向梅”系列演出后,京劇名家史依弘再度呈現梅派經典。滬劇《蘇河十八灣》以小見大地譜寫新時代贊歌。上越經典《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盤夫索夫》《孔雀東南飛》登上宛平舞臺,《舞臺姐妹》《甄嬛》《重圓記》演繹百轉千回的人世風情。越劇《蘇秦》、淮劇《滿庭芳》講述忠烈故事,古老粵韻聲腔結合現代劇場語匯演繹《霸王別姬》。
在“先鋒戲曲實驗田”沃土中,宛平劇院長江劇場拓展劇目矩陣。新銳戲曲人李政寬以京韻遇見民謠《京華龍吟》探索創新邊界。張冉領銜“九韶清音”昆曲輕音雅集。小劇場越劇《張騫使西·三別三行》《微神/Vision》《洞君娶妻》《假如我不是嵇康》展現守正創新從未停止。
藝術相融相通,《方錦龍和他的朋友們》跨界國樂相聲秀展現國樂與相聲的跨界融合。劇院與上海音樂學院打造民樂音樂會《絲路之樂·唐韻回響》。老朋友自得琴社“朝代音樂會”系列,樂手們身著唐、宋復原服飾,以琴會友。民樂玩家胡晨韻《一生“嗩”愛》,以嗩吶展現繽紛浪漫。趙志剛等明星領銜,十大劇種同臺演繹星雜劇《偽裝者》,全男班話劇《駱駝祥子》展現經典文學的當代解讀。《七彩寶蓮燈》《少林小子》《你是演奏家》《敦煌奇妙夜》等深受親子家庭的喜愛。
作為首批上榜上海市文明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宛平劇院結合“大宛集”一站式美育體驗3.0升級打造,白天打開大門,三樓戲服體驗區升級構筑起沉浸式文化空間。“戲宛宛的百寶箱”“戲曲life坊”“國潮手作”三大美育主線品牌結合“夢系紅樓”“戲韻白蛇”IP系列打造豐富的互動體驗。“可文可武,乘風破浪‘白娘子’”“許仙的新衣在哪里”“白姐姐的史上變形記”“小青來了,‘青裝’上陣解鎖“白蛇一家”“木石前盟‘紅樓寶黛’”系列活動中,眾多經典角色每月與觀眾見面。
上一條:上海一小區要加裝202個充電樁!居民集體炸鍋,便民工程為何看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