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政策、產業與資本“三重奏”A股公司并購重組好戲連臺
2025年A股市場掀起并購重組新浪潮。
據上海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19日,今年已有近300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并購重組事項,比去年同期增長12%。其中,至少有27個項目構成重大資產重組,較去年同期增長286%,其中不乏跨界并購、借殼上市等多種類型。
A股公司掀起并購重組新浪潮的背后,既有傳統行業的整合突圍,也有新興產業的跨界卡位。而政策、產業與資本的“三重奏”成為此輪并購重組浪潮的主要驅動力。值得注意的是,近300單并購交易中,上市公司市值低于50億元的案例約占四成,顯示中小企業積極通過并購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進一步剖析上述案例,可以發現此輪并購重組具有四大特征:產業鏈縱向整合成主流、跨界并購閘門頻開、國資與民企的并購版圖各具特色及跨境并購升溫。
并購“活躍度”持續攀升
從年初至今的并購熱潮,呈現多元化特征,既有巨頭間的吸并,也有“大吃小”的收編,中小市值企業小額快速的并購更是井噴。據統計,金額不大的現金類并購交易完成速度也明顯提升。
巨頭企業的合并重組層出不窮。繼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在2024年9月推出“兩船合并”的標志性案例后,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合并重組計劃緊隨其后。
2025年,巨頭企業合并的現象級案例有了新的呈現。
2月9日,長安汽車、長城軍工、建設工業均公告稱,其控股股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同日,東風股份、東風科技也發布公告表示,其間接控股股東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上述重組籌劃,雖未涉及實際控制人變更,但市場對兩大央企將整合新能源汽車與高端裝備資源充滿預期。
3月16日,湘財股份、大智慧雙雙發布公告稱,雙方正在籌劃由湘財股份通過向大智慧全體A股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大智慧,并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若該交易順利實施,或將成為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交易的標志性案例。
3月18日晚,國內民營天然氣運營商龍頭新奧股份公告,公司正在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可能涉及公司發行股份,標的公司屬于天然氣行業。
與上述同行業兼并案例相比,產業鏈上下游的收購已十分常見,醫藥生物、機械設備、汽車、電子等成為并購熱門賽道。
如半導體行業掀起了一股“補鏈”熱潮。EDA龍頭企業華大九天宣布擬收購芯和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權、國內半導體設備龍頭北方華創公告擬分步取得芯源微控制權、華海誠科斥資16億元收購衡所華威電子有限公司100%股權……這些并購重組計劃將持續推動我國芯片制造設備自主化。
記者梳理相關數據發現,2025年以來首次披露的近300個并購案例中,約四成A股公司市值低于50億元。中小市值企業進入并購活躍期。
對此,硅谷天堂董事長鮑鉞表示,這種現象存在合理性。企業進行并購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市場、提高綜合利潤、完善產業鏈以及提升技術水平。而這幾個關鍵方面,正是中小市值企業發展過程中迫切需求的。在當下“并購寬松期”,眾多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積極把握機會,通過并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在并購案例數量突飛猛進的背景下,交易完成速度也明顯提升。
據記者不完整統計,在2025年以來首發并購重組事項的公司中,已有40多家完成重組。其中,歐圣電氣3月6日公告收購德國公司Producteers 100%的股權,3月12日公司已按照約定支付完畢全部的交易對價款,公司對該標的公司已擁有全部的股東權利。
平安產險總部重要客戶部高端產品總監、全聯并購公會理事任曉強表示,在國內并購市場,除涉及上市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外,交易雙方只要交易商業條件達成一致,交割條件相對簡單,可以快速推進交割。
“但也要注意,跨境并購存在特殊性,從盡職調查階段開始,到約束性報價再到交易文件談判及后續各項審批環節,存在既定且難以壓縮的周期。因此,一些從公告層面看似‘快速’的跨境并購案例,實際上得益于企業更早之前的精心布局與籌備。總體而言,自‘并購六條’發布后,確實存在諸多原本有并購計劃的企業迅速抓住契機,積極推進并購實施。”任曉強說。
政策、產業與資本“三重奏”
2025年的并購市場可謂好戲連臺。記者調研發現,政策紅利釋放、產業技術卡位與資本退出焦慮的“三重奏”,成為浪潮背后的核心驅動力。
首先,政策紅利是開啟并購浪潮的重要肇因。
去年9月,“并購六條”落地,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中國證監會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進行并購重組,包括開展基于轉型升級等目標的跨行業并購、有助于補鏈強鏈和提升關鍵技術水平的未盈利資產收購,以及支持“兩創”板塊公司并購產業鏈上下游資產等,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聚集。
同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到,支持控股上市公司根據自身產業基礎和主業發展規劃,通過并購重組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產業領先企業。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企業間的并購需求迅速被激活。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19日,今年已有近300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并購重組事項,比去年同期增長12%。
其次,產業驅動是推動并購浪潮的核心動能。
記者梳理發現,傳統產業與新興勢力的分化在此輪并購潮中尤為顯著。當前,基礎化工、建筑裝飾、房地產等領跑傳統行業整合;半導體、醫藥生物、電力設備、汽車等主導新興產業并購。
房地產行業正在加速“瘦身”。中交地產近期公告擬將旗下房地產開發業務相關資產負債置出。交易完成后,公司將聚焦物業服務、資產管理與運營等輕資產業務,實現業務的戰略轉型。
新興產業正通過并購填補技術空白。
近期,北方華創擬受讓芯源微9.49%股份并參與競買進一步增持,芯源微的光刻涂膠顯影等設備技術可填補北方華創產品線空缺;水晶光電擬斥資3.24億元收購廣東埃科思科技有限公司95.6%股權,后者專注3D視覺感知技術,水晶光電借此可彌補在光學顯示“感知”方面的短板,拓展在AR/VR領域的戰略布局。
最后,資本退出是加速并購浪潮的關鍵推手。
當下市場環境中,并購標的低估值的誘惑及背后資本退出的壓力形成合力,促使不少原本計劃IPO的公司啟動了被并購之路。
2025年以來,華大九天、揚杰科技等公司紛紛瞄準原計劃IPO的公司。其中,華大九天在3月17日午間公告,公司正在籌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資產事項,本次交易標的資產為芯和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權,而后者曾在今年進行了上市輔導備案登記。
鮑鉞認為,對于原計劃IPO的企業來說,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通過并購進入資本市場,可快速獲得資金支持,借助上市公司平臺實現資源整合與業務拓展;對于收購方而言,能獲取優質資產,完善產業鏈布局,可謂雙贏。
當政策、產業與資本的同頻共振催生并購浪潮時,企業則需要回答一個本質問題:并購究竟是為了“活下去”,還是為了“活得更好”?答案或許藏在下一個周期的產業版圖中。
四大特征定義并購新時代
記者梳理項目發現,2025年以來的A股并購市場正被四大特征所定義。
其一,產業鏈縱向整合成為主流。
3月18日晚,春暉智控公告稱,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浙江春暉儀表股份有限公司61.29%的股權,旨在拓寬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范圍,優化上市公司的業務布局。
有研硅擬收購高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股權,切入芯片制造上游的超純水系統領域,旨在圍繞集成電路相關領域拓展新業務,支持公司形成圍繞核心產業的第二增長曲線等。
其二,跨界并購的閘門逐步放開。
盡管監管層對“蹭熱點式并購”仍持審慎態度,但鼓勵基于技術協同或跨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并購。
獅頭股份近期發布預案,擬購買杭州利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并借此實現戰略轉型,切入機器視覺領域,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海天股份擬通過新設的全資子公司購買德國賀利氏集團旗下光伏銀漿事業部相關資產,公司借此將從供排水、垃圾發電業務跨界進入光伏銀漿產業,有望打造第二業績增長極。
在鮑鉞看來,目前A股市場跨界并購已經成為一大趨勢。他認為,跨界并購是改變中小市值公司傳統業務困境的有效途徑,此類并購可多加鼓勵。同時,上市公司可以多吸取總結失敗案例的經驗教訓,在實施并購前深入研究行業,做好充足準備,避免盲目跨界。
其三,國資與民企的并購版圖各具特色。
2025年A股首次披露的并購案中,民企以六成占比保持活躍,國有企業占比為三成。
央國企主導的并購整合呈現雷霆之勢,如中國電氣裝備對宏盛華源、保變電氣的重組,使電力裝備產業鏈控制力提升至新高度。與之相對,至純科技擬購買貴州威頓晶磷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83.78%股份并募集配套資金,以此進一步完善公司業務版圖;群興玩具擬以現金方式收購杭州天寬科技有限公司不低于51%的股權,搶抓AI算力行業機遇。此類案例體現了民營企業在面對市場變化時,靈活調整戰略方向,尋求突破發展的能力。
其四,跨境并購持續升溫。
“‘并購六條’政策出來以后,找我們做合規的企業多了很多。”美森集團總裁趙清的一番話透露了海外并購的現狀。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跨境并購計劃,涉及電子、醫藥生物、汽車等多個行業,并購標的多聚焦同行業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優質資產。例如,中路股份近日披露收購英國高端自行車品牌Factor的股權;醫美行業龍頭愛美客以1.9億美元間接收購韓國REGEN Biotech,Inc.85%的股權等。
趙清認為,跨境并購呈現多元化與產業協同的特點。在多元化上,企業并購標的的地區布局廣泛,如清潔能源行業公司在歐洲、越南、泰國等地均有布局。產業協同方面,跨境并購企業更加注重業務協同與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同時強調技術與市場協同,獲取國外技術并分享國內市場。此外,出現越來越多的產業鏈協同出海案例,鏈主企業帶動配套企業集體出海,形成完整產業鏈效應,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上一條:科技賦能功能優化券商App最新月活人數突破1.66億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