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格力電器“天價”美容儀爭議的背后:產品優勢難尋,公司多元化轉型乏力
在顏值經濟的催動下,家用美容儀行業迎來爆發,眾多品牌和企業紛紛涌入,試圖在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格力電器也不例外。
近期,董明珠在2024格力冰洗生活電器戰略發布會上透露,格力電器已推出美容儀產品,這是繼跨界手機、新能源汽車等多個賽道后,格力電器的又一次轉型嘗試。
證券之星注意到,盡管格力電器入局美容儀賽道是有備而來,前期已取得多項專利,但無論從定價還是產品功效上來看,格力電器推出的這款美容儀均不占優勢。其定價相較于市場上同類型產品偏高,而在產品功效方面,也未能展現出獨特且顯著的效果,難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近年來,格力電器一直在尋求多元化業務的發展,但成效并不顯著,反而對空調業務的依賴性逐漸加重。一直努力擺脫空調企業傳統形象的格力電器,似乎困在了多元化發展的瓶頸之中。
美容儀高定價引爭議
證券之星注意到,格力電器此次入局美容儀行業是有備而來的。
早在,2023年10月,格力電器申請了一項名為美容儀的控制方法及裝置、美容儀、設備及介質的專利,公開號CN117442870A。該發明涉及美容儀控制技術領域,旨在提高美容儀的護理效果。
今年2月,格力電器申請了一項名為美容儀控制方法、裝置、美容儀及存儲介質的專利,公開號CN117839083A。

隨后在4月份,格力電器申請了一項名為美容面罩及美容按摩儀的專利,公開號CN118078601A。同月22日,格力電器投資設立珠海格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經營范圍包括醫療服務、醫療美容服務以及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的生產等。
格力電器此番進軍美容儀,無疑是看中了其背后的巨大市場。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美容和個人護理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美容儀市場正迎來快速增長。據智研咨詢的《2020-2026年中國美容儀行業市場規模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家用美容儀市場規模接近100億元,且正在以超30%的年復合增長率擴大,預計2026年將突破200億元。
證券之星進一步研究發現,格力電器該款美容儀無論從價格還是功效上來看,均不具有優勢。
據悉,格力電器這款美容儀產品已于8月2日在小程序上線,定價9800元,截至目前,該款美容儀的銷量在1390臺左右。
zwnj;
就價格而言,格力電器美容儀的定價遠超一眾競爭產品。在國內淘寶等平臺上,美容儀的價格普遍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而格力電器近萬元的定價在美容儀市場中屬于較高水平。如雅萌旗艦店的美容儀的最高定價為7499元,覓光旗艦店美容儀的最高定價為4599元,松下美容旗艦店的美容儀價格甚至未過3千元。
因此,該產品上線后,其過高的定價迅速引發網友熱議。有消費者認為,格力的定價過高,有割韭菜之嫌,亦有人調侃稱這是一種智商稅。然而,也有消費者持相對理性的態度,認為大品牌產品的定價背后有其技術支持,效果因人而異,不應一概而論。
在功效方面,格力電器這款美容儀未有特別之處。證券之星注意到,目前美容儀市場呈現出功效多元化、場景多樣化、部位精細化的趨勢。功效方面,美容儀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提拉緊致和去皺抗衰,而是拓展到祛痘、美白祛斑等方向。
據介紹,格力電器這款美容儀的功效涉及改善抬頭紋、法令紋、深度改善面部細紋、改善皮膚粗糙和暗沉,均屬于美容儀的常見功效。
空調標簽難撕
近年來,格力電器一直在致力于發展多元化業務,公司先后涉足手機、智能裝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試圖擺脫空調企業的傳統形象,但結果不如人意。
在格力電器諸多轉型探索中,手機業務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尤其引人關注。
早年間,格力電器布局手機業務可謂轟動一時,董明珠更是放出格力手機不比蘋果差的豪言。格力電器也先后推出二代、三代手機,但市場反響平平,最終慘淡收場。
而在布局新能源汽車業務上,格力電器收購格力鈦的舉動始終未獲投資者認可,亦有業內人士直言,收購格力鈦是董明珠的滑鐵盧之一。尤為讓投資者擔憂的是格力鈦的財務狀況,其凈資產不僅大幅縮水,且仍未擺脫虧損狀態。
今年6月,格力電器在新能源車領域再有新動作,其子公司盾安環境宣布近5倍溢價收購虧損標的上海大創汽車技術有限公司62.95%股權。對于這場收購,也被外界視為格力電器強化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板塊的舉措。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公司大力發展多元化業務之后,其對空調業務的依賴程度不降反升。2021年至2023年,公司空調業務的營收分別為1317.13億元、1348.59億元、1512.17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為69.45%、70.92%、73.36%,占比逐年增重。
正是因為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業務遲遲未發展起來,格力電器逐漸落后于美的集團和海爾智家。
在2019年,海爾智家的整體營收規模趕超格力電器,隨后在2020年格力電器空調業務首次被美的集團趕超,此后格力電器與這兩家公司的差距越來越大。到了2023年,美的集團的營收為3737.1億元、海爾智家的營收為2614.28億元,遠高于格力電器的2050.18億元。
僅從業務布局上來看,美的集團在保持家電板塊的穩定地位的情況下,將業務從智能家居延伸到樓宇技術、工控部件、機器人技術、醫療器械等領域,實現家電以外的多元化布局。而海爾智家不僅僅局限于生產家電產品,而是通過提供智慧家庭解決方案,將家電與家居進行一體化設計,實現從產品科技到智慧科技再到生活科技的全面引領。
從營收構成上來看,美的集團和海爾智家不存在對單一產品的過度依賴的情況。
2023年,美的集團的暖通空調和消費電器業務營收分別為1611.11億元、1346.92億元,占公司營收比重分別為43%、36%。
而海爾智家的產品主要以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為主,2023年,電冰箱、洗衣機以及空調的營收分別為816.41億元、612.72億元、456.6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為31.23%、23.44%、17.47%。
除了產品線不夠豐富之外,格力電器在全球化布局方面也明顯落后。2023年,格力電器國內業務收入為1496.12億元,占營收比重高達73%,海外收入為249.04億元,占比僅為12.21%。由此可見,格力電器海外市場布局相對較弱,對國內市場依賴度較高。
反觀美的集團和海爾智家,2023年,海爾智家海外業務為1356.78億元,占營收比重達到52%,美的集團的海外業務收入為1509.06億元,占營收的比重為40.38%。
可見,在白電三巨頭中,格力電器無論在產品線還是在全球化發展方面,均不及美的集團和海爾智家。
上一條:國內首款球囊擴張式心臟主動脈瓣膜獲批上市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