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院士獻智獻策:生產力+生產關系托舉低空經濟騰飛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志文 杭瑩 嚴錦程
院士獻策“粵領低空 智飛未來”!7月4日,廣東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網絡與交換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大響分別作了主題演講,就低空經濟如何高質量發展在線支招。

技術與規范相輔相成,促低空飛行規模化
張平指出,現階段低空飛行基本上還處于試驗階段,都是點對點,低空飛行使用的探測、導航、通信、管控技術各系統孤立,低空通信覆蓋差、缺乏網絡化探測能力、智能性不足,難以實現大規模低空飛行的全時空無縫智能監管。
因此,他認為,無人飛行器要依靠背后強大的信息系統進行有序的飛行,即需要建立統一的支持物理與數字空間融合的信息系統,形成統一的標準規范,然后搭建更柔性、更快速響應的低空飛行管控體系。比如,在核心技術方面,還需研制滿足低空經濟服務的新感知、新通信、新控制、新測評裝備,打造面向低空的新型信息網絡,構建具備通感導航一體化能力的數智底座。
在張平看來,低空飛行發展成為低空經濟需要具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因素,自立自強的飛行器制造技術能夠形成低空經濟的“生產力”,數智底座+無人飛行行為規范是形成低空經濟的“生產關系”,二者相輔相成才能進一步促進低空飛行規模化,從而形成真正的低空經濟。
“廣東產業基礎雄厚,制造業走在全國前列。隨著低空經濟快速發展,還需要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更好地匹配起來。”張平說。
“政產學研用金”協力,構建低空經濟支撐體系
劉大響是國內第一位牽頭提出開放低空和發展低空的航空專家。早在2009年4月,他就組織論證并邀請27位兩院院士,聯名提出《關于建設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議》的咨詢報告,其中就包括逐步開放低空空域的內容。
劉大響表示,低空經濟已經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進一步指出,通用航空、應急救援是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的戰略性產業,低空與土地、海洋一樣,是國家寶貴的自然資源,低空經濟是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強大引擎。“全面開放低空空域,積極發展通航產業,開展航空應急救援,是促進低空經濟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又一新的經濟增長點。”
劉大響在會上建議,發展低空經濟,應“政產學研用金”相結合,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六大要素高度融合、協同發力的中國特色低空經濟支撐體系。
他也對廣東發展低空經濟充滿信心。“廣東作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一定能以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低空經濟大發展,在全國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劉大響說。
上一條:理財不如買包?LV、愛馬仕掀漲價潮,門店卻沒人排隊搶購了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