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東蘭縣信河村:水清魚肥生態美產業鋪就振興路
“李老板,這次要多少斤魚呀?”養殖大戶韋海勛樂呵呵地開著玩笑。時下,走進廣西東蘭縣大同鄉信河村,村民們正忙著起魚、稱重、打氧、裝車……

“韋大哥,我又來收魚咯!這次先要1500斤,快把又大又肥美的魚統統都收到我車里來!”看著剛剛捕撈上來的一條條鮮活肥美的大魚,來自貴州的收購商李先生贊不絕口。良好的水域環境成就了這一派人歡魚躍的豐收景象,這里產出的河魚肉質鮮美,頗受貴州、四川、重慶等外地客商的青睞。
世代耕農變漁民
信河村毗鄰紅水河畔,自巖灘水電站1992年下閘蓄水后,在信河村形成了約4200畝的水庫湖面,1000多名村民也因此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僅靠著上級政府的各項補貼艱難度日。
窮則思變,為帶領庫區群眾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致富之路,信河村“兩委”邀請縣里的水產養殖專家參加信河村村民大會,讓廣大群眾充分了解淡水養殖業的發展前景;同時,組織村里的黨員、群眾代表到大化等地參觀考察,與當地養魚致富的農戶面對面交流,學習和吸取淡水養殖的方法和經驗。
在村“兩委”的積極謀劃與大力推動下,村民們樹立了發展水面養魚的信心,紛紛做起了“水”的文章?!暗B殖產業市場潛力大、經濟效益好,是適合庫區村經濟發展的好項目。我們成立起養魚合作社,部分水面由村民集體養殖,部分水面對外招商開發,村民通過流轉水面就能享受到租金分紅。”信河村黨支部書記盧榮橋說。
特色漁業奏響了信河村的致富“新樂章”,通過水面流轉創立的水產養殖基地,僅租金一項,每年就能為村民增收50萬元以上。目前,信河村已經建成納雖、河穩、坡前三大養魚場,分別由2家專業合作社和1家農業公司經營,年產成魚約200萬斤,產值近2000萬元,實現了村集體和養殖戶的“雙增收”、共富裕。
以漁凈水護生態
既要漁民腰包鼓,也要碧水長流淌。近兩年,為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信河村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積極謀劃,經過外出走訪考察、多方論證,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大會等形式征求群眾意見,最后決定帶領村民走綠色之路、生態之路。
2022年2月,信河村正式啟動大水面生態養殖項目。據了解,該項目利用坡前屯500畝的大水面面積進行養殖,并采取不投餌、不施肥、不用藥的方式進行“零投放”放養,主養大頭魚、白鰱魚、叉尾魚等魚類,可以有效凈化水質、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真正實現“以漁養水、以水護漁”。
“過去,信河這邊的網箱養魚雖然鼓起了漁民們的錢袋子,但大量網箱養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質?,F在我們發展大水面生態養殖,既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還實現了漁業增產增收,庫區老百姓們也能享受到生態紅利了!”大同鄉副鄉長韋擁政說。
在村“兩委”的引導下,村民以股集資組建了東蘭縣信河湖保利休閑農業有限公司,并采用“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進發展大水面養殖。自項目啟動以來,累計投資130萬元,共帶動143戶農戶481人參與,可實現戶均增收3000-5000元以上,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漁業轉型再升級
去年以來,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推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信河村積極整合水面資源,大力清理河湖四亂、規范養殖區域,為打造信河垂釣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礎。2023年5月,信河垂釣基地正式開釣,成功吸引周邊市縣的1000多名垂釣愛好者前來垂釣旅游,創造了營業收入20多萬元。
“今年五一節期間,我每天都在這擺攤,除了賣自家的三月李,還能賣點飲料、零食,有時候都不夠賣呢,一天下來也能有個兩三百塊的收入。”村民韋慧開心地介紹起自己的“小生意”。
自信河垂釣基地開釣以來,不僅為當地村民、商販提供了免費攤位30余個,促進周邊1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還平均每周吸引200多名釣魚愛好者前來“打卡”,有效推動了漁旅融合發展。隨著全縣露營旅游休閑產業的興起,資源豐富的信河村也獲得了龍頭企業的投資進駐,實現東蘭縣紅水河大于旅游垂釣度假酒店項目的成功落戶。
“好山好水育好魚,這是信河村的最大優勢。下一步,我們將大力發展集淡水養殖、休閑垂釣、旅游觀光、生態農業于一體的‘漁旅結合’新業態,真正做到以水養魚、以魚凈水、以魚富民。”大同鄉黨委書記黃敏說。
上一條:杭州亞殘運會第二個比賽日中國隊在單日攬獲了36枚金牌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