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潘鏡芙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船領域專家潘鏡芙院士,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0月8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

據介紹,潘鏡芙,1930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195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電機系。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員,歷任該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驅逐艦總設計師。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及二等獎2項。
潘鏡芙主要從事水面艦艇設計研究,成功主持設計了我國兩代四種型號導彈驅逐艦,在驅逐艦的總體設計、全武器綜合作戰系統和電磁兼容等高新技術領域完成大量開拓性工作。在第一代導彈驅逐艦設計中,首次將艦對艦導彈武器系統裝備于水面艦艇,并在武器裝備按系統研制方面做了開創性工作。在主持第二代新型導彈驅逐艦設計中,采用系統工程思想,做到艦船綜合性能兼優,實現了作戰指揮自動化,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裝備選型上,采用國內新技術成果與引進柴燃聯合動力裝置等先進技術相結合的方針,促進了我國造船、機電、電子等工業的發展。潘鏡芙將自己的一生與新中國艦船事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畢生堅持“為學當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
2020年1月,中國工程院發布祝潘鏡芙院士九十歲壽辰賀信。
賀信稱,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是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愿。您心懷“軍艦夢”,矢志報國,砥礪一生,在祖國實現“強軍夢”的偉大征程上刻畫了令人難以忘卻的身影。幼年時,您在黃浦江邊立下鴻鵠志——“要為祖國建設軍艦”。自此,您披星戴月數十載,逐夢前行守初心。青年時,您被委以重任,主持研制我國第一代051型導彈驅逐艦的武器系統。面對我國導彈驅逐艦領域的一片空白,您開拓思路,勇于擔當,最終解決了導彈驅逐艦武器系統的技術難題,把艦對艦導彈系統第一次裝在了國產驅逐艦上。壯年時,您受命擔任我國第二代052型導彈驅逐艦的總設計師。您頂住壓力,提出“兩條腿走路”的應對措施,最終使得艦上武器和電子系統、設備進一步成功組成作戰系統,標志著艦艇作戰指揮和控制的發展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時至今日,您已為國鑄艦半個世紀,您的名字也早已被深深鑄就在藍色國土上,在鋼鐵衛士中,在一艘艘中國艦船里。
據光明網此前報道,1952年夏,潘鏡芙以優異成績從浙江大學電機系畢業后,進入華東電工局,在上海電機廠從事汽輪發電機的設計工作,從事艦船總體設計研究工作,一干就是一輩子。
1955年3月,潘鏡芙被調往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工業管理局產品設計分處工作,開始了他為之奮斗一生的船舶設計事業。
在沒有可以借鑒的設計經驗,缺乏計算機設備、技術資料乃至技術標準的情況下,潘鏡芙瞄準國際最先進水平,勇攀高峰、攻堅克難,帶領團隊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開始自行研制護衛艦,潘鏡芙負責電氣設計。他敢為人先,提出將直流電制改為交流電制。成功嘗試后,國內的所有水面船舶和艦艇都開始使用交流電制,追趕上了當時的世界技術潮流。
1966年,潘鏡芙和李復禮受命主持我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總體設計工作,實現了將導彈、艦炮和反潛武器從單個裝備組成武器系統。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軍艦設計建造水平落后于世界。潘鏡芙再次受命擔任了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的總設計師。彼時,在素有“火爐”之稱的武漢市,夏天酷熱難當,室內溫度常常高達40攝氏度。沒有空調的辦公室里,燈光卻夜夜通明,擔心汗水浸濕了圖紙,每個人的身邊都放著一條毛巾。4000多個日日夜夜,以潘鏡芙為總設計師的112艦設計群體,靠著小型計算機和鉛筆,在一張張繪畫板上,繪制著他們的“鑄艦夢”。
1994年5月8日,112艦正式交付海軍使用,被命名為“哈爾濱號”。此后,在112艦的研制基礎上,潘鏡芙帶領團隊立足國產化,采用國內新技術和新設備,研制出了113艦,交付海軍使用后,被命名為“青島號”。
自此,我國自主設計的導彈驅逐艦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一掃中國海軍裝備落后的舊貌,制空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兩艦均已經達到區域防控水平。
半個世紀的研制艦艇生涯里,潘鏡芙與戰艦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充分理解驅逐艦的所有長處,也深刻感受到中國海軍要想具備與世界大國相匹配的地位,航母是不可逾越的主題。他曾一再提出中國海軍需要更大的艦船,才能與驅逐艦群形成強有力的海軍編隊。
2002年12月,潘鏡芙向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了他親自考察過的瓦良格航母的情況,并獲得支持。
“這艘艦的飛行甲板鋼板還很好,主蒸汽輪機和鍋爐經調試也可以使用,如能夠加裝上國內自行研制的艦載機、阻攔裝置、電力系統、武器和電子系統,就是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潘鏡芙直言,“在遠海大洋中,沒有航母作為制空力量是不行的。”
上一條:2023年10月8日進口玉米內外價差走勢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