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探索生命起源!我國研究團隊又有新發現

7月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獲悉,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海洋》以封面文章形式報道了該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的科研人員通過開展原位綜合定量探測和微生物組學分析,發現在全球廣泛分布的火山—熱液系統中富含氫氣,并且孕育了可利用氫氣的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對于探索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深海火山—熱液系統主要由海底巖漿揮發性氣體與海水直接混合或者海底火山爆發形成,是一種典型的“白煙囪”,在全球分布廣泛。火山—熱液系統也孕育了獨特的生物群落,但是其生物代謝過程與流體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傳統的“先取樣后常溫常壓分析”方式會使熱液流體組分和參數發生明顯變化,因此開展原位探測、獲取流體原位參數是研究二者關系的重要手段。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張鑫團隊和孫黎團隊合作,以西太平洋馬努斯弧后盆地DESMOS火山口發育的火山—熱液系統為研究靶區,利用“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在溫泉噴口區和本航次中新發現并命名的發現(Faxian)溢流區,分別開展原位拉曼綜合探測以及流體、生物保真取樣。結果發現,由安山巖組成的Onsen噴口區形成的超酸性高溫流體含有大量氫氣,濃度高達8.56毫摩爾/千克。而同一火山口的Faxian溢流區的中性低溫流體卻不含氫氣而富含硫化氫,濃度為7.78毫摩爾/千克。針對這一特殊現象,研究團隊基于上述原位定量結果和熱力學模擬計算,認為兩個區域由于海水混合程度的差異發生了不同的流體—巖石相互作用。
上一條:入伏時間如何確定?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