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寒涼藥之生地黃
生地黃味甘微苦,性寒,屬寒涼藥范疇。主要有涼血清熱和滋陰補腎的作用,下面就向大家詳細介紹生地黃作為寒涼藥的具體功效。

1、涼血清熱:生地黃甘苦而寒,能涼血而清熱,并能涼血止血。最常用于溫熱病,熱邪侵入營分或血分(高熱、譫語、舌質(zhì)紫絳少津、斑疹透露、或吐血、衄血、晝靜夜躁、脈象細數(shù))時,常與元參、連翹、梔子、郁金、竹葉心、丹皮、赤芍、生石膏、犀角等同用,如清營湯、化斑湯、犀角地黃湯等。據(jù)近代研究報導,生地有止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凝固。
2、滋陰補腎:本品能滋陰補腎,可用于陰虛有熱而產(chǎn)生的骨蒸癆熱、干咳、咽喉燥痛、痰中帶血、手足心熱、盜汗等癥。常與地骨皮、炙鰲甲、丹皮、秦艽、知母、白薇、元參、天冬等同用。另外,溫熱病后期,因熱邪傷耗津液而致的口渴、食欲不振、下午煩熱、暮熱早涼等癥,也可用本品與麥冬、玉竹、沙參、梨汁、冰糖、藕汁、生麥芽、炒谷芽、香稻芽等同用,可以養(yǎng)陰生津,清熱益胃。對于陰虛不能勝熱,而致消渴(口渴思冷飲,飲不解渴,人漸瘦弱,小便頻多,易餓等),常以生地黃與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五味子、天花粉等同用。
生地黃簡稱生地,主用于涼血、清熱、滋陰、生血;炒炭稱生地炭,主用于止血;用黃酒蒸制者,名熟地黃,主用于補腎滋陰、養(yǎng)血;地黃從土中挖出洗凈即用者名鮮生地,性大寒,主用于溫熱時疫,血中火毒熱熾而狂熱譫語等癥。另有細生地或小生地,養(yǎng)陰而不膩,適用于溫熱病后期、陰津不足而食納不好的情況。
生地黃味厚滋膩,用大量或久服時,容易滯膩有礙胃口,此時宜用細生地;或配用一些砂仁,或用姜汁炒用。配麥冬潤肺清火;配天冬滋腎降火;配元參解毒清熱涼血;配犀角涼血化斑。
用量一般三至五錢;重癥可用一兩,或更多些。鮮生地常用一兩至二兩。脾胃虛寒、大便溏軟者不能用;暑濕盛、胸悶不食者禁用。
上一條:山萸肉的功效與作用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nèi)容為本網(wǎng)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yè)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亦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