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
與文物結緣40余年,他讓兩位海上名家在金山古鎮(zhèn)實現(xiàn)跨時空“再相聚”
眼下,在金山區(qū)張堰鎮(zhèn),位于東河沿路15號的錢家祠堂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內部修繕改造。很快,一座“鄧散木藝術館”將正式亮相,屆時將與古鎮(zhèn)歷史文化風貌保護核心區(qū)的另一座“白蕉藝術館”形成呼應,實現(xiàn)民國時期滬上“藝壇三杰”中兩位名家的跨時空“再相聚”。

這場百年“相遇”,與一位民間收藏家、鄧散木藝術館籌辦者張京軍密不可分。最近,年過七旬的他格外忙碌,正著手藝術館的各項準備工作,從展品遴選、陳列布局,到展品說明文字的撰寫,事事都親力親為。
近年來,張堰鎮(zhèn)發(fā)揮現(xiàn)有建筑的功能性,保留歷史街區(qū)風貌,筑巢引鳳打造名家名館和藝術美學生活空間。如今,人們漫步古鎮(zhèn)歷史街區(qū),既能看到明清建筑群等歷史遺存保護完好,又能看到書畫院、藝術館等各類文化院落悄然綻放,兩者相得益彰。
今年6月,“翰墨留溪 藝海遺珍-鄧散木手跡文獻展”在張堰鎮(zhèn)歷史人文風情館開幕,在一個月的展期里,吸引了眾多專家、愛好者和游客的關注。
這場展覽上展示的近200件展品,均自收藏家、策展人、江南文房博物館館長張京軍收藏的3000余件鄧散木遺物中精選而來,包括各種歷史文獻、書法和金石篆刻方面的大量手稿、印章、作品。其中,展覽還特意展出了鄧散木摯友白蕉贈予的書法作品等。這也是鄧散木藝術館落戶張堰鎮(zhèn)前的精簡預展。
據(jù)了解,張京軍1953年出生于北京,早年在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從事文物鑒定工作,擅長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古璽印鑒定,精通古文字學,研讀古籍四十年之久。十幾年前,在機緣巧合之下,他收藏了鄧散木藏品,并開始研究、整理鄧散木遺物及大量的文獻資料,完成藏品編目并整理出400多萬字的《鄧散木日記》及其《兩漢官印考》等著作。
“2022年,我用了近1年時間整理日記,在這過程中,從字里行間感觸頗多,不僅對他有了更深的理解,更產生了深深敬意,懷著‘送鄧散木先生回家’的情結,我有了設館策展的想法,希望向觀眾呈現(xiàn)他的人生歷程和深厚藝術造詣,讓大家重新認識鄧散木,看大師怎么煉成、如何成長,又涉及哪些領域。”他說道,鄧散木是上海黃浦區(qū)人,遠離故鄉(xiāng)的他晚年刻了好幾方印章,如“浦江西畔人家”“江南人也”,非常想回家鄉(xiāng)但終未能達成心愿,最終在北京病逝。
從2023年開始,張京軍為此事在上海多地考察、接洽,但均未有結果。去年9月,因來張堰參觀白蕉藝術館,他結識了金山區(qū)博物館、張堰鎮(zhèn)相關負責人,后續(xù),張堰鎮(zhèn)負責人帶隊前往浙江紹興考察了張京軍江南文房博物館收藏的部分鄧散木遺物,經積極溝通,雙方最終確定以錢家祠堂為館址打造鄧散木藝術館。同時,張堰鎮(zhèn)為其開辟辦公空間,協(xié)助手跡文獻展開辦和展館基礎改造工作,為優(yōu)質文化項目發(fā)展“搭橋鋪路”。
據(jù)悉,屆時,鄧散木藝術館將陳列400多件展品,包括手跡文獻、印章、作品及文具和生活用具等。同時,張京軍還將積極籌辦《鄧散木手跡文獻展》和《鄧散木金石篆刻展》兩項大展,出版《鄧散木日記》及其學術著作。
有古跡可游,有文化可尋。如今,在張堰鎮(zhèn),古建筑煥新出發(fā),一批集休閑游覽、體驗交流的文化空間“串珠成鏈”,讓市民游客在游憩中感受江南地域特色、傳統(tǒng)文化魅力,共同書寫更多人文藝術交流佳話。? ??
上一條:你家里有沒有小霉點?這些防霉妙招請收!
下一條:返回列表
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yè)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投資有風險,需謹慎。